西周青銅甗

西周青銅甗

青銅甗為西北大學舊藏,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學勤先生曾說此甗為灃西出土,時代為西周。

這件西周青銅甗是典型的西周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分的鬲用於煮水,上半部分的甑有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器形厚重。除食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往往與鼎、壺、盤等組成套器具。

西周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器身較薄,足俏美,以素為主。最為奇特的青銅甗是殷墟婦女墓出土的三聯甗,高68厘米,長103.7厘米,分兩部分,上部分為甑,下部分為鬲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它有三個甑,可以蒸出三種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婦女的一種創新,也反映了婦女對食品的特殊愛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周青銅甗
  • 館藏地點:西北大學
  • 所屬年代:西周
  • 類別:青銅器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甗最早出現於新石器石代的龍山文化時期,早期大多為陶質,到商代晚期青銅甗增多,其中很多是甗鬲合鑄,即上下連為一體,造型十分奇特。春秋之後,甗大多數變成了分體,這樣既方便使用又便於洗滌。以青銅製作的青銅甗卻並非人人都能享用,普通民眾使用的大多仍為陶製,且器形較小,只有擁有一些權力的達官顯貴才能使用大器的銅製甗。

文物特徵

該甗高47.8厘米,當為炊器,是甑與鬲連體,甗腹部較深,直耳,口部被折壓過已變形,呈扁圓形,口沿外折,鬲腹較淺,有弦紋兩道,分襠足,足尖部已殘斷、箅子遺失,足外面飾獸面紋。器形范線未明顯打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