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馬鈴薯

西吉馬鈴薯

西吉馬鈴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西吉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較少,光照充足,無霜期短,降水和溫度變率大,適宜種植馬鈴薯。西吉馬鈴薯,澱粉含量17.3%,乾物質21.5%,芽眼較淺,薯型規則,表皮光滑,紅皮黃肉,適宜鮮食菜用。煮食時,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潤,風味獨特,烹菜時香味散於屋內,口感較好,不宜斷裂。

2008年7月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西吉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吉馬鈴薯
  • 產地名稱: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
  • 品質特點:表皮光滑,紅皮黃肉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08年第1054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08年7月1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西吉馬鈴薯,澱粉含量17.3%,乾物質21.5%,芽眼較淺,薯型規則,表皮光滑,紅皮黃肉,適宜鮮食菜用。煮食時,香味四溢,口感香而滑潤,風味獨特,烹菜時香味散於屋內,口感較好,不宜斷裂。

營養價值

西吉馬鈴薯尤以澱粉、蛋白質、鐵、維生素C、B1和B2的含量為豐富。維生素含量豐富,以2500克鮮馬鈴薯為例,維生素要多50克以上。以2500克鮮馬鈴薯為例:蛋白質含量42克、脂肪15.5克、糖類615克、熱量2770卡、粗纖維31克、礦物質1586.5克、維生素452.05毫克。
西吉馬鈴薯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西吉縣地貌類型主要有土石山地、黃土丘陵、河谷川道三大類型,各地貌類型所占比重分別為黃土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83.5%,河谷川道區占全縣總面積的6.1%,土石山區占全縣總面積的10.4%;西吉縣土壤類型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其中黑壚土占土壤總面積的87.75%,土層深厚,土壤結構好,土質疏鬆,透氣性好,pH值6.1-7.0之間,有機質含量1.5%,水解氮40-60ppm,速效磷14-30ppm,速效鉀在150ppm以上,即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鉀豐富,土壤質地疏鬆,通透性好,耕作層深厚,養分含量高。

水文情況

西吉縣內河流有葫蘆河、清水河、祖歷河三條水系,但年流經量很小,冬春季多枯竭。東北部屬清水河水系,其餘大部分地區屬葫蘆河水系。

氣候情況

西吉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較少,光照充足,無霜期短,降水和溫度變率大。春季氣溫回升快,乾旱多風,冷暖變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暫,氣溫適中;秋季雨量較多,降溫快,霜凍早;冬季長,嚴寒乾燥。年平均氣溫5.3℃,極端最高氣溫33.9℃,極端最高氣溫-27.1℃;平均無霜期144天。年日照時數2034.3小時;年蒸發量1297.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乾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全縣氣候屬溫帶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大陸性特徵明顯,加之境內地勢高差懸殊,具有複雜多樣的特點。平均風速1.8米/秒,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
西吉馬鈴薯

歷史淵源

西吉縣是馬鈴薯的主產區,也是寧夏最大的農業大縣。馬鈴薯是主導產業,在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有主要地位,被該地譽為“金豆豆”,並且西吉縣成立有馬鈴薯種植資源保存中心,使優質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了120萬畝以上。西吉縣馬鈴薯是該地農民精心選留與自然選擇的結果。
據《西吉縣誌》記載,明代成化年間“安民墾殖”,種植以“洋芋”為主的秋糧作物,發展種植業;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鼓勵開荒”,“洋芋種植有十之二三”。在長期的馬鈴薯種植實踐中,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和繁育經驗,馬鈴薯歷年栽種的品種有麻芋、大紅苕、深眼窩,經過近300多年的種植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吉馬鈴薯品種“紅洋芋”,並在該地廣泛種植。
西吉馬鈴薯

生產情況

2008年,西吉縣馬鈴薯總生產面積20000公頃,總產量45萬噸,產品銷往兩廣、福建等全國各地。
2010年,西吉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21萬畝,年產值7.2億元,農民年收入由註冊前1500元增長到3444元。
2017年,西吉縣共創建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整建制8個鄉鎮,種植面積30萬畝,占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105萬畝的28.6%。全縣脫毒種薯套用率達到70%以上,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增施有機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
西吉馬鈴薯

產品榮譽

2008年7月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西吉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西吉馬鈴薯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西吉馬鈴薯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寧夏西吉縣吉強鎮、火石寨鄉、新營鄉、蘇堡鄉、偏城鄉5鄉鎮的9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東經105°20′-06°04′,北緯35°35′-36°14′。

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選擇土質較輕、土層深厚、疏鬆肥沃、通透性好的地塊,水澆地要求灌排方便。實行三茬以上輪作,以豆類、麥類、玉米、水稻、胡麻、糜谷等為前茬,中部乾旱帶最好在輪歇地上種植,禁忌與茄科作物連作、對茬。旱地採用前茬作物收穫後儘早深耕,耕深20厘米以上,遇雨淺耕收耱,冬春鎮壓保墒,播前半月翻耕帶耱。前茬地膜玉米地可實行保護性耕作,即玉米收穫後留膜留茬越冬,後茬馬鈴薯臨近播期清理殘膜、揀拾根茬、耙耱整地;水澆地採用前茬作物收穫後機深翻,耕深25厘米,適時灌足冬水,臨近播期整地起壟。
(2)品種選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該地品種“紅洋芋”,選用質量符合國標要求的脫毒一、二級種薯。
(3)生產過程管理:為加強西吉縣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各項工作,使馬鈴薯產品質量達到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生產高標準高質量的馬鈴薯,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特制定以下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生產過程管理。一是基地生產管理制度。二是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四是培訓制度。
(4)產品收穫:待地上部莖葉全部由綠變黃、塊莖停止膨大後,根據鮮薯上市或交售、貯藏時間適期收穫。收穫前一周殺秧,收穫的鮮薯先要充分攤晾,待薯皮木栓化後方可運輸、貯藏。
(5)生產記錄要求:對產品生產地點,土壤耕作茬口,所使用農機具,所施用肥料名稱、施肥方式、施肥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施藥方式、施藥時間及施藥對象,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進行詳細的記錄。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①基地環境保護制度。一是嚴格控制在基地方圓5公里和上風向20公里範圍內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礦企業,防止工業“三廢”污染基地;二是設立環境保護標誌牌;三是西吉縣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範圍內的畜禽養殖場糞水要經過無害化處理,施用的農家肥必須經高溫發酵腐熟,確保無害;四是每年委託寧夏農業環保監測站對環境進行環境評價;
②監督管理制度(包括檢驗檢測制度)。一是依託寧夏農業環境檢測站對環境檢驗檢測、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對產品進行檢驗檢測,逐步建立檢驗檢測體系;二是辦公室進行總體監督檢查;三是基地專業人員和工作隊伍由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組成,負責生產檔案記錄的管理,具體由鄉(鎮)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職工承擔;四是由西吉縣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市場準入監督管理隊伍對生產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市場及生產檔案記錄的監督檢查。
  •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包裝:在包裝方式上採用箱式包裝和袋式包裝兩種。
(2)標識: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西吉馬鈴薯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