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0m以上。葉近於對生,奇數羽狀複葉,長30-50cm,幼嫩時葉軸及小葉兩面密被平伏細柔毛,老時近無毛;小葉6-7對,無柄,長橢圓形或卵形,長16-21cm,寬6-8cm,頂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有時偏斜,全緣紙質,兩面均無毛或於幼時沿背面脈上被毛,側脈8-9對,在葉面微凹,頂生小葉柄長達5cm;托葉缺,但常有退化的單葉生於葉柄基部而極似托葉。
花大,直徑10-14cm,組成頂生、具數花的總狀花序。花萼長約5cm,與花序軸均密被褐色絨毛,頂端有黑色小瘤體數個,內面無毛。花冠黃色,長約10cm,口部直徑10-15cm,花冠筒基部直徑1.5-2cm,漏斗形,下部紫色,無毛,花冠外面具多數微凸起的縱肋,花冠裂片橢圓形,長約4.5cm,開展。雄蕊及花柱內藏。
蒴果極長,達30-60cm,寬達4cm,厚約1cm,懸垂,密被褐黃色絨毛。種子長橢圓形,極薄,具膜質翅,連翅長約5.5-6.5cm,寬約1.2cm。花期10-11月,果期4-6月。
生長環境
貓尾木為偏喜光樹種,常見散生於低海拔熱帶半落葉季雨林、村邊及荒野低谷地,尤以次生疏林中頗為普遍。幼苗期稍耐陰,母樹附近幼苗及幼樹頗多,在土壤濕潤的環境中,天然下種更新較好;對土壤要求嚴格,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沙壤土上生長,樹姿婆娑茂盛;適生於年平均氣溫20-25℃,極端低溫1℃,年降水量1200-2000mm的磚紅壤、沖積沙壤。貓尾木常與黃牛木、楝葉吳茱萸、毛葉木姜、台灣錐栗、細子龍等樹種混生。
分布範圍
貓尾木產中國廣東(茂名)、海南、廣西(那坡、臨桂、寧明)、雲南(河口、金平、墨江、勐臘)、福建。在泰國、寮國,越南北部至中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種子隨采隨播,播種能保證發芽快而整齊。採用沙床播種催芽,搭陰棚播種後第6天開始萌動,第8天進入發芽盛期,10天內發芽基本結束。播種一周后子葉出土,待苗高5-10cm時,選擇雨後陰天及時將沙床苗裝入營養杯內培育,以促進苗木生長。
栽培技術
採種與種子處理
果實成熟後約15天開裂,種子散落,及時採收。採集的果實置日光下曝曬或放在通風處,蒴果開裂即得種子。種子千粒重50-60g。
育苗
種子無休眠習性,可隨采隨播。先密播於沙床,待幼苗長至10cm時再移植到容器中培育。1年生容器苗高30cm,即可出圃造林。
種植
選擇石山山坡下部、谷地、溪邊等土層稍厚、土壤肥沃地造林,亦是四旁綠化、庭院綠化優良樹種。塊狀整地,規格40cm×40cm×25cm。初春或雨季栽植。
撫育管理
種植後加強水肥管理,頭3年每年擴穴、鬆土、施肥1次,撫育時及時除去藤刺等惡性植物。
病蟲防治
病害
貓尾木幼苗生育期遇上高溫、高濕季節極易患上猝倒病,近根的莖基部產生水漬狀病變,病部縊縮,致使幼莖呈細線狀,迅速擴展後幼苗成片猝倒。此時應將病苗及時拔除以免病情進一步擴散,同時可噴灑50%利菌克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125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蟲害
在貓尾木整個苗木生育期,見有食葉害蟲為害,可擇幼蟲期噴灑40%氧化樂果400倍液或8%敵敵畏5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貓尾木枝葉濃密,花朵美麗,狀似貓尾,觀賞價值高,是集觀葉、賞花和賞果為一體的優良觀賞樹種,為優良石山生態樹種,亦適於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在小區、公園、庭院、街道等種植。
經濟價值
貓尾木材質為散孔材,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易加工,不變形,稍耐腐,剖面有光澤,可供建築、雕刻、家具、橋樑、農具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