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

《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為主要研究單位,郭占榮、朱延華、謝新民、邵景力、荊恩春、韓雙平、崔亞莉、聶振龍、董華、劉花台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
  • 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完成人:郭占榮、朱延華、謝新民、邵景力、荊恩春、韓雙平、崔亞莉、聶振龍、董華、劉花台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20020030
項目名稱
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郭占榮、朱延華、謝新民、邵景力、荊恩春、韓雙平、崔亞莉、聶振龍、董華、劉花台
獲獎證書編號
KJ2002-2-22
獎種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等級
二等

項目摘要

項目來源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96-912《西北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屬於其中的區域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與合理開發利用研究。研究目的是為西北部地區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區域水資源規劃、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主要研究成果有:調查和研究了西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形成條件及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下水與地表水轉化關係、轉化量及其對地下水資源的影響,並在典型地區套用水化學方法和同位素技術調查深化了區域地下水形成及水循環特徵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交了全區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可利用量和深層承壓水可利用儲存量成果;在開採條件和種植條件下,通過試驗研究,不僅獲得了三種主要岩性的地下水蒸發、降水入滲等水文地質參數,而且揭示了地下水所具有的生態調節作用的內在原由,並提出了對地下水補給、鹽分累計、淋濾等有控制意義的蒸發極限深度、零補耗差發育深度等數據;提出了寧夏銀川灌區隨季節變化的地下水臨界深度動態值,以及最先凋萎死亡的植物地下水臨界深度為依據的黑河下游群落潛水生態環境臨界深度(4.0-5.0m);以瑪納斯河和昌吉傾斜平原為典型區,對潛水和深層承壓水在開發利用中的地下水補排關係變化、地下水可利用量和合理開發利用方案進行了模擬示範研究。通過研究建立了西北內陸盆地區的資源量、可利用量的重新評價及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地下水臨界指標體系。 項目的成果已得到了社會的認同,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制定巨觀決策提供了依據。如在兩院院士開展的軟課題研究《中國水資源研究》中,就引用了其中的西北地區資源量數據;國土資源部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水利部“水資源規劃”等參考和引用了其中關於地下水開採資源量評價的環境制約條件及相關數據等。可以說該項目的研究成果為以後的水資源工作的開展、西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以及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均起到了積極有意的指導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