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冊田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許堡鄉西冊田村西北約2500米處
- 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山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山西省人民政府
- 編號:Ⅴ—5
- 序列號:Ⅰ—5
- 所處時代:北魏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西冊田遺址是北魏(4世紀)時期專門燒造皇家建築材料的陶窯遺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西冊田遺址被日本學者水野清一等人發現,並採集到“萬歲富貴”瓦當、半圓形人面紋瓦、前沿捏成水波狀邊飾的板瓦以及部分陶片等。
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西冊田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採集了部分樣本,主要屬建築類遺物。
遺址特點
西冊田遺址處在一個位置稍高的平坦緩坡上,遺址內及周邊地貌以植被為主,東西約287米,南北約229米,占地面積約6.5萬平方米,北部、東部水庫岸邊的斷崖處、地層中多見有密集的殘磚瓦,斷崖處兩處文化層,長約10米,厚約0.7米,由磚、瓦、罐殘片和木炭灰燼組成。
文物遺存
- 綜述
西冊田遺址出土文物有半圓形人面紋瓦、獸面紋半瓦當、有“大代萬歲”、“萬歲富貴”瓦當殘片、筒瓦、磚、板瓦、灰陶罐等。
- 磚
磚,數量較少,只占西冊田遺址地面散落遺物中的小部分,多為殘磚,厚度不同,至少可分為4個以上的規格,使用普通易熔黏土燒制而成,多數殘磚黏土中含有較多砂粒和粒徑0.1—1.1厘米不等的鈣質結核(俗稱料礓石),摻和料粒度懸殊較大,大部分殘磚表面粗糙,有多少不等的裂紋,或有氣孔,個別殘磚外表打磨光滑,製作規整。
- 瓦
瓦,是西冊田遺址中數量較多的遺物,樣式有板瓦與筒瓦,遍布遺址地表,板瓦質地有泥質與夾砂兩種;筒瓦,泥質灰陶或夾細砂黑灰陶,胎質堅硬,夾砂陶中偶見雜有細小的雲母片,內側布紋,外側有的磨光,有的未經磨光,常見因燒制溫度過高而呈黑褐色琉璃質的殘瓦,厚約1—2厘米左右,瓦舌長6厘米;瓦釘,為菱形瓦釘殘件,此類遺物發現5件,泥質灰陶,表面打磨光滑,壁寬2厘米、厚1.6厘米、殘長9厘米;圓形人面紋瓦,共發現6件,其中1件完整,其餘皆殘,泥質灰陶或夾細砂,皆陶土細膩,做工精緻,呈半圓形扁平狀,正面模印人面紋,鼻、眼明顯凸起,眉毛、鬍鬚、嘴唇和牙齒皆用凸起的線條顯示,外飾半圓形凸棱框線,背面平直,有的器表塗黑;半圓形獸面紋瓦陶范1件,存三分之二,泥質灰陶,胎質細膩,陶土經淘洗,陶范整體呈半圓形扁平狀,外表光滑,范內側為外輪廓呈半圓形的獸面,獸面紋飾凸凹起伏明顯。
研究價值
西冊田遺址是是北魏(4世紀)時期一個以燒制磚瓦為主,兼有大量房屋建築群的綜合體遺址,北部、東部水庫岸邊的斷崖處為典型的廢棄物堆積,說明這是一處陶窯遺址,且專燒建築材料,產品以板瓦和筒瓦為主,兼燒磚和瓦當以及其他建築材料,瓦當品種單一,以“萬歲富貴”瓦當為主,暴露的多處斷面可看到連續大面積灰燼與殘品堆積,但文化層都較薄,具有官營性質,對研究北魏平城時期的建築藝術及制陶工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1年,西冊田遺址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大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6月6日,西冊田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西冊田遺址保護範圍:以文物本體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
歷史文化
北魏(4世紀),平城在近百年的都城建設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磚瓦,西冊田遺址是專供皇家使用的,制陶作坊沿河而設,既便於取水,又利於運輸。大同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常年以刮西北風為主,西冊田遺址位於平城之東的遠郊,即位於平城的下風頭,北魏時期此陶窯的建設者將窯址設定於此,可避免對京城空氣的污染。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西冊田遺址正南10000米處為六棱山脈,正北百米處即大同縣冊田水庫,西北距大同市44千米,南臨恆山山脈的余脈六棱山與老白灣山,遺址中心位於東經39°57′767″,北緯113°47′487″,海拔974米。
西冊田遺址
交通
大同市——清遠街——大東街——和陽門內街——御河西路——恆安街——南環路——109國道——養楊線——西冊田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