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馬村

西侯馬村

西侯馬村位於侯馬市西郊,北鄰平陽機械廠,南靠108國道,大運高速引線從村中穿越而過,是一個典型的城郊型村。全村有316戶,1200口人,耕地1140畝,是侯馬市首批小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侯馬村
  • 地理位置:侯馬市西郊,北鄰平陽機械廠
  • 面積:1140 畝
  • 人口數量:1200口人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西侯馬村因位於侯馬鎮以西而得名。
據曲沃縣記載: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曲沃縣新田(侯馬)設有折衝軍府:“府兵除輪番赴京宿衛外,平時務農,農隙訓練,戰時出征。後廢。”西侯馬即唐代折衝軍府所在地。
唐朝天寶年間之後,時有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南)的李判官調任新田折衝軍府任長史。曾遭眨官僑居平陽多年的唐代大詩人岑參,多次旅覽新田,他欣賞汾澮風光,迷戀峨嵋嶺景色。岑參後來起用為虢州折衝軍府長史。當他得知李判官調任新田長史時,又回想起當年在新田的情景。在送別李判官赴任時,他賦詩《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
西原驛路掛城頭,
客散紅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上,
白雲猶似漢時秋。
西侯馬村南、澮河北岸,過去有羅衫坡,傳說是孟姜女千里尋夫,過澮河時包袱失落河中,過河後晾衣處。此處曾建有孟姜女祠,並留有孟姜女手跡。歷史上有許多文人墨客為此題寫了詩篇。清康熙四十五上的曲沃縣誌中詩曰:
築城守邊疆,
城竟國逐亡,
不如孟姜女,
遺蹟澮河旁。
藍天臨汾邑令邢文路,曾寫悼女詩《澮河孟姜女手跡》:
姜女千年跡,
河橋百代名。
夜來風激瀨,
猶似哭聲聲。
昔襄陵邑令楊作楫,曾寫悼女詩《澮河孟姜女手跡》:
哭河河為淺,
拍土土留痕。
千古長城缺,
難招少婦魂。
西侯馬村,在清光緒年間屬曲沃縣下馬里;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三區。西侯馬時有51戶,男157丁,女120口;2000年,西侯馬有312戶,1127口人,耕地面積42.4公頃,人均收入3068元。
西侯馬村以郭姓、楊姓人家為早,現以張姓、趙姓、王姓人家居多。
據張振民同志講,西侯馬張姓人家是五百年前從山東遷居來的。到侯馬後,張家一枝落戶到西侯馬,一枝落戶到驛橋村。張家的老墳位於去牛村的土塔溝溝西。
1937年9月15日,八路軍總部率領部隊東渡黃河,北上抗日,18日途經侯馬,朱德總司令駐在西侯馬趙姓人家的鴿子樓院內東房(現趙來發院子)。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一二0師的三五九旅政治部民運科長曾滌來侯馬擴軍,擴軍工作團辦事處設在西侯馬村。在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半月擴軍千餘人。
西侯馬村,七十、八十年代曾是該市有名的村集體財務管理先進村。1979年9月,郭華正同志應邀參加了全國召開的農業成本核算會議。1983年12月,郭華正同志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合作經濟財務改革經驗交流會,被授予“全國農業合作經濟財會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八十年代,西侯馬是侯馬市有名的養雞專業村。現今,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改革開放、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努力做好土地延續承包工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導村民大力發展服務業、運輸業和個體商業等,使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1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無路燈。全村有11戶通電,有1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戶(分別占總數的78%和31%)。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8公里,距離最近近的集貿市場3.8公里。全村共有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5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於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8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0.82萬元,占總收入的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頭,肉牛12頭,肉羊16頭);林業收入1.27萬元,占收入的17%。第二、三產業收入0.35萬元,占總收入的4.7%;農民人均純收入11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5畝(其中:田15.5畝,地20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414.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經濟林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戶,共有鄉村人口36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17人。其中農業人口36人,勞動力2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1人,彝族5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人,參合率42%。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麻旺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鄂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3.8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人,其中小學生3人,中學生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缺醫少藥,醫療衛生條件差,文化教育滯後,缺少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種植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150畝;大力發展養殖業,每年力爭發展豬12頭、牛4頭、羊4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020元增加到1100元。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侯馬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