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地台(Siberian platform)是位於烏拉爾褶皺帶以東、維爾霍揚斯克和貝加爾褶皺帶以西廣大地區的地台。基底大部分被巨厚的碳酸鹽—陸源建造和火山岩建造所覆蓋。...
《西伯利亞地台及其邊緣坳陷油氣地質特徵》主要介紹了西伯利亞地台的基底結構、構造演化、沉積蓋層形成時期的基本古地理特徵、現今的構造特徵和構造單元劃分,並闡述了...
地槽—地台說簡稱槽台說,其基本論點是: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地殼此升彼降造成振盪運動,而水平運動則是派生或次要的。驅動力主要是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
歐洲位於歐亞大陸西部,面積約占整個歐亞大陸的1/5。地質上是一個以東歐地台為核心,總體上向南增生的大陸,東側以烏拉爾褶皺帶與西伯利亞地台相鄰,西側以挪威-不列顛...
本書的研究區域為現今的俄羅斯、中亞,以及前蘇聯歐洲諸國,以東歐地台、西伯利亞地台、烏拉爾-蒙古活動帶為框架,分別對各構造單元的地層、構造、岩漿活動、地質發展...
安加拉古陸(Angaraland)是在中-晚古生代時期存在於東北亞地區的一個大型古陸。安加拉古陸的輪廓和範圍是以安納邊系地盾為核心的西伯利亞地台,在發展歷史上有過多次...
貝加爾造山帶(Baikal fold system)位於西伯利亞地台東南緣的濱貝加爾區和其西南緣的東薩彥嶺、葉尼塞山脊地區,它呈弧形圍限西伯利亞地台南側。該褶皺系的中元古界屬於...
晚古生代中期或晚期,烏拉爾地槽區和天山-興安地槽區全部褶皺隆起,導致東歐地台、西伯利亞地台和塔里木-中朝地台的連線,從而在北半球形成具有統一地史特徵的北方大陸。...
烏拉爾造山帶(Uralian orogenic belt)在地理上是亞洲和歐洲的界山。烏拉爾山脈從新地島到鹹海以北,南北延伸約3000千米,是古生代分隔西伯利亞地台與東歐地台的洋盆所在...
亞洲大陸至少由6個大、中型地台和4條夾持於其間的構造活動帶(巨型褶皺帶)組成(見圖)。6個地台是西伯利亞地台、 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阿拉伯地台、印度地台和揚子...
貝加爾運動(Baikalian orogeny)由沙茨基(Н·С·Шатский)於1935年創名,用以說明俄羅斯境內現今西伯利亞地台南緣廣泛發育的前寒武紀末(里菲紀晚期)-寒武紀...
古亞洲斷裂體系(Palao Asian fault system)是古亞洲洋動力演化過程中,在古亞洲構造域形成的一系列縫合帶和斷裂帶。它包括西伯利亞地台之南、崑崙 秦嶺造山帶及其以...
中心(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 ,在地貌上表現為四個最明顯的窪陷;它們的對極是四個最明顯的隆起(非洲地台、南極洲地台、加拿大地台和西伯利亞地台) ...
蒙古—鄂霍茨克褶皺帶指沿西伯利亞地台的東南緣延展,是一條形成於三疊紀和侏羅紀的褶皺帶。與該帶相聯繫的構造是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它標誌著古生代晚期西伯利亞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