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襄汾中學是省首批示範高中,始建於1956年,初名為“襄汾第一中學”。1958年更名為“襄汾城關中學”。1959年襄汾與臨汾縣合併,更名為“臨汾縣史村中學”。1961年恢復襄汾縣後,更名為“山西省襄汾中學校”。2004年學校整體搬遷於縣城河西區北大街,占地150畝。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學校取得了長足發展,被人們贊為“晉南沃土上璀璨的教育明珠”。2010年以來,它憑藉著先進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敢為人先,學校發展日新月異,聲名日益遠播,先後榮獲“山西省中學實踐教育活動最佳示範單位”、“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校”、“山西省綠色學校”、“山西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西省治安先進單位”、“山西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國教育科研基地”等榮譽稱號,被臨汾市確定為“十五”期間重點發展的高中和首批“標準化建設示範校”,2006年被評為“山西省示範高中”。
襄汾中學現有在校生2600人,教職工238人,專人教師174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4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教學能手4人,省優秀班主任2人,省骨幹教師4人,省模範教師2人,市縣優秀教師、學科骨幹50餘人。
校史
引 子
襄汾中學植根於具有豐厚文化積澱的丁陶大地,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每一根血管都涌動著殷殷的丁陶脈血。
襄中人鐘愛教育,恢弘文化,情系之,夢縈之,魂魄牢牽之。
十萬年“丁村人”悠久源淵,五千年“陶寺文化”積澱厚重,襄汾中學生長在這方文化寶地,真乃得天獨厚。在千舟競渡、百舸爭流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幾代襄中人團結拼搏,克難攻堅,形成了“艱苦奮鬥,求實過取”的襄中精神,營造了管理務實、教研求實、課堂落實、育人從實的“四實”人文化校園環境,向“學生自主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邁進。
襄中人繼往開來的50年,教育同仁嘔心瀝血,築就育人搖籃。“自主多元,人人是才”是學校教書育人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敢人為先”是學校務實創新的力量源泉。
襄中50年,從小到大,步履穩健,和諧發展,新校新貌,潛力無限。撫今追昔,襄中人深感重任在肩,矢志不渝地秉承優良傳統,決心在創新中發揚光大,團結向前進,躍馬加長鞭。
一、艱苦創業 初見輝煌
(1956——1966)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襄汾中學在共和國成立後的第7個年頭誕生。
如同共和國的境遇:襄中從建校的第一天起,就困難重重,命途多舛。這個時期的襄中師生員工邊學習,邊建校,學政治,搞運動,困難與磨鍊造就了襄中師生員工,形成了極為可貴的“艱苦奮鬥,求實進取”的襄中精神,在學校的發展前進中,排除萬難,創造輝煌。
1956年9月,寄寓著全縣人民希望的嶄新學校,在襄汾縣史村鎮誕生。
這就是襄陵、汾城合併成襄汾縣後創辦的第一所中學——襄汾中學。校址定中了史村鎮城東高地,建校初2年僅招國中班,1956年第一次招收3個班,學生163人。
建校之初,全校師生員工在黨支部、校務會領導下,以飽滿的熱情、昂揚向上的精神學文化、學政治,邊建校、邊治學,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步入健康運行軌道。
1958年,襄汾中學開始招收高中班,成為全縣第一所完全中學。這是襄汾縣教育史上第一次招收高中學生,結束了襄汾國中生“北上臨汾,南下曲沃”求學的局面。
1960年,襄汾高中擴軌為2軌,學校增為6個高中班。
期間,襄中經歷了1958年“大躍進”給教育教學帶來的“陣痛”與創痕,“紅旗班主任”進校,學校在學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加強或強化的同時,“拔白旗”、“插紅旗”運動也給正常的學校教學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和負面效應。
1962年,國家經過三年調整,襄中的辦學偏向基本得到糾正。學校貫徹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普通中學工作暫行條例》,進一步堅持教學為主的原則,認真修正與嚴格執行教學計畫,恢復、修正了各項規章制度,保證了教師有六分之五的時間用於教學業務。特別是貫徹“少而精”、“啟發式”教學原則,襄中教學工作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可喜局面。
1963年,襄汾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德育、智育、體育全面健康發展。在晉南專署中學生籃球分片競賽中,襄中女隊榮獲冠軍。
1965年,襄汾中學高7、8班兩個畢業班86名學生友加高考,大專院校錄取72人,升學率高達84%;襄中教育教學初見輝煌。
到1966年,學校畢業高中生400人。學生們“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升學愉快,就業光榮,襄中為高等院校,為工、農、商、企、軍輸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
初創、成長10年間,黨、政老領導是建校的元勛,襄中師生要永遠記著他們:
席惠民 1956.9——1964.8 副校長 主持學校工作
李天民 1964.8——1966.8 第一副校長 主持學校工作
李 才 1956.9——1961.8 黨支部書記
高 申 1961.9——1964.8 黨支部書記
祁山恆 1964.9——1966.8 黨支部書記
二、文革跋涉 步履維艱
(1966——1976)
文革10年,襄汾中學蒙受重重磨難。多難之邦,多難之校,在劫襄中,有5年時間學校沒有招生。鬧翻天取代了“斗、批、改”。“白卷稱英雄,長角小闖將。”錯亂的年代讓許多人荒廢了青春,文革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慘痛記憶。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翻開這代價慘重的歷史,襄中人醫治文革創傷,撥亂反正,在步履維艱的跋涉中,恢復教學秩序,教學工作基本步入正常化。
1966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全縣各中學開展。襄汾中學在這一年的上半年開始了“四清”運動,後半年,一場鋪開蓋地的“文革”風暴席捲全校。
1967年,按照“學制要縮短”的指示,襄汾中學高中學制改為2年。
“紅衛兵”組織,大小“總部”;
襄中成了學語錄、打“語錄”仗、派性鬥爭的戰場;串聯、批鬥,許多老師、學生慘遭厄運——戴紙帽、掛紙牌、游斗、批判、無限上綱;特別是當時主持領導襄汾文革的“左”派頭目提出的“文化大革命 ‘五不艱’”,把襄中推進了極端混亂的師生互斗互揪互批的無序狀態。
從1968年到1972年,5年沒有招生,襄中沒有一個學生。文革“革”了文化的命,“革”了教育的命。在劫襄中,厄運重重。
1973年後,襄汾中學“複課鬧革命”,開始小批量招收學生。“工宣隊”進駐學校。學生入校後的任務是“一斗二批三改”,搞各“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可多年派性鬥爭使得師生之間陷入互斗互批、亂鬥濫批狀態,“革命”又“鬧”翻了複課,教育教學根本無“質”無“量”,更無序。
在這動亂的10年,襄中蒙受巨大災難,襄中一批老知識分子蒙受不白之冤,文革的創傷從物質到精神,傷痕斑斑,刻骨銘心。
這10年間,革委會主任取代了校長,同時還兼任學校黨支部書記。他們是:
張鐵鈞 1966.9——1971.8 革委會主任 兼書記
張延貴 1971.9——1975.8 革委會主任 兼書記
三、冰消雪融 春到襄中
(1977—1987)
襄中教師在校委會、黨支部領導下,振奮精神,艱苦創業,學校建設大發展,教學質量大提高。廣大知識分子被壓抑多年的積極性象火山迸發空前高漲,以藺登榮為代表的一批教師登上了國家、省、地“光榮榜”,李懷忠、張勇利、程愛英等10多名優秀學生考上了清華和北大;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德育、智育、體育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襄汾中學在經歷了10年浩劫之後迎來了春風和熙的艷陽天。同年,襄中教學大樓奠基。
1978年,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襄中教育出現了歷史性、轉折性的大變化。
1979年,襄中教學大樓建成並投入使用。
從1977年到1981年,襄中師生員工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積極參加勞動建校,建起2800m2 三層教學樓,6排54間辦公用房,學校面貌煥一新。到1985年,襄中有高、國中班24個,學生1300餘人,教職工130人。這段時間,朱國維任第一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王思寬任黨支部書記。此後,景小倉任校長,書記仍由王思寬擔任。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學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在教學上,堅持以鋼(教學大鋼)為“綱”,以本(課本)為“本”的原則,大力進行教學改革,根據行為科學對師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激勵實現自我追求,使學校出現了教師認真教,學生認真學的大好局面。
從1979年到1985年,有20名優秀教師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十多名同志走上領導崗位。
1985年,襄中舉辦各種活動,隆重熱烈的慶祝第一個教師節。
1988年,教師職稱評審,李家壽、劉祖貽、丁師加等10餘名同志被聘評為中學高級教師。
青年教師王安民不畏艱苦,回響號召,赴藏工作;
藺登榮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陳福興、周君烈被評為省模範教師;張長安、梁福慶、賈金聲被評為臨汾地區模範教師。
從1983年到1985年,學生李懷忠、張勇利、程愛英以優異的學業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1986年,韓保國考入南開大學,襄中迎來了建校以來的第二個輝煌期。
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到1985年7年中(1982年襄中高中學制恢復為3年,所以1984年未有畢業生)為高等院校輸送新生392人,占全縣7年錄取總數的33.2%。從1981年算起,四年平均占全年被錄取總數的41.8%。
體育成績突出。1980年以來,8人獲臨汾地區田徑第一名,4項破省記錄。
幾年來,襄汾中學多次受到上級黨委和政府表彰獎勵。黨支部被評為先進支部,學校被評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優秀單位”、甲等模範單位、文明學校;共青團委被評為臨汾地區紅旗單位;校工會被評為縣先進職工之家與先進單位。
這10年,襄中的校長、書記分別是:
朱國維 1976.9——1981.6 第一副校長 主持工作
景小倉 1981.7——1987.8 校 長 主持工作
張延貴 1976.9——1979.2 黨支部書記
王思寬 1979.3——1987.8 黨支部書記
四、換屆接力 穩步前進
(1988——1999)
幾度春秋,風多發展,勇往直前的襄中人換屆接力,秉承傳統,穩步前進。
教書育人30多個春秋凝聚而成的“艱苦奮鬥、求實進取”襄中精神發揚光大,一以貫之,日益深入人心,成為學校立校傳教的寶典。
襄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設施,理順了學校內部管理關係,加強了師生員工的政治思想工作,獲得了“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前進的襄中又增添了動力之源。
這是襄汾中學發展史上比較平穩、安定的一段時間。學校穩步發展。基建方面有新突破,位於教學大樓東側,由全國著名書法大師衛俊秀題名的實驗樓建成並投入使用,它標誌著襄汾中學向現代化教育邁進的步伐加大了、加快了。
1989年教師節,襄汾中學教師張建武被國家教育部、人事部、全國教育總工會聯合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1990年以來,襄中加強教育教研工作,學科之間、年級之間相互協作,教研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1年,襄中高考首次突破“百人大關”,教學成績邁上了一個新台階。1993年,張玉鎖同志調任襄汾中學 校長,同時主持學校支部工作。新班子狠抓教學工作,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整體工作穩步前進,學校硬體、軟體 兩大建設工程同時進行。安裝鍋爐,為教學大樓、學生宿舍安上了暖氣,建成一座50+1電化教室,信息教育邁開了步子,改善了襄中的辦學條件。
教學上大力推行黎世法教學法、布魯姆教學法,教學改革深入課堂。特別在師生員工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充分發揮了黨、團組織作用,學校工作穩中有進。
1995年,張臨生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7年,被山西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山西省文明學校”榮譽稱號。
1998年2月,襄汾中學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榮譽稱號。
1999年,張臨生被評為“山西省優秀班主任”。
這三屆班子,換屆不變思路,一屆接著一屆乾,抓質量,求發展,學校面貌、基礎建設、教學質量穩步前進。
為襄中穩定發展,付出心血與勞動的同志是:
1987.8——1990.8 沈秀水 校長兼書記
1990.9——1993.8 段志信 校長兼書記
1993.9——2000.8 張玉鎖 校長兼書記
五、開拓創新 乘勢而上
(2000——2006)
2000年8月,跨世紀的新一屆襄中班子組成。新班子繼承襄中幾代人積澱而成的艱苦創業的傳統,弘揚襄中人敬業奉獻的品德,邁出了繼往開來的新步子。
“自主多元,人人是才”。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使襄中的教育教學得到了生動、自主、全面、和諧的大發展。
一座投資7000餘萬元的新襄中投入了使用。新學校折射出良好校風、樸實親和的文化氛圍,襄汾中學秉承傳統,乘勢而上,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聲名日益遠播。
2000年9月,襄汾中學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張楊管校長、張玉鎖書記任黨支部書記。新班子以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氣魄,排除一切干擾,大膽引進改革機制,從最棘手的人事制度入手,從危機四伏的“雷區”——住房開刀,勢如破竹地對評聘、考核、任用、管理配套改革,有序、有力、有效地激活了全盤工作。
全新的辦學理念:
“自主多元,人人是才”。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管理,自主創新;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持續發展;既要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畢業生,更要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育優秀建設者。知理、自理,是襄中校訓;崇善、益智,是襄中的校風;善思、巧導,是襄中的教風;篤學、探問,是襄中的學風。“一訓三風”全面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
新理念的確立,面向全體學生,發揚“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襄中精神,育人從實,管理務實,教研求實,課堂落實,“四實”管理形成模式,使襄中人氣旺,教風淳,學風正,一年一步大跨越。五年五大步。無論是達線人數,還是達線率,五年嬋聯臨汾市同類學校第一名。
嶄新地校園 騰飛的平台
2003年,襄汾縣委、縣政府作出“三縣一方陣”戰略決策,建設“教育大縣”,建設新襄中的大幕拉開。
投資8000餘萬元的新襄中建成並於2004年9月投入使用;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任建新為襄汾中學落成剪彩。
著名“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受聘擔任襄汾中學名譽校長;襄汾中學成為“李陽瘋狂英語培訓基地和試驗學校”。 2005年,學生柴睿超以621分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實現了北京大學錄取學生零的突破;全省30篇滿分作文,襄中占了2篇。
2006年,新
襄中迎來了遷校後第一次高考,贏得了高考開門紅。應屆生高考達線總數212人,陳波同學以649分優異成績獲得臨汾市理工類總分第四名,被清華大學錄取。襄中遷入新校後,儘管師資受到分化和影響,但在挑戰和機遇面前,襄中人肩負歷史重任,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實現了遷校後首屆畢業生高考的重大突破,向50周年校慶獻上了一份厚禮。
這六年,襄汾中學13次榮獲國家與省級授予的“全國教育發展‘十五’計畫重點科研課題實驗基地”、“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西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等榮譽稱號,與北京市第十二中結為友好學校,被北京市教科院確定為實驗基地。
襄汾中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期;
襄汾中學插上了跨越的新翅膀。
現任校長 劉彥青 2009.8——
現任書記 張玉鎖 2000.8——
模式
“一主兩翼”是襄汾中學探索的發展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社會性和未來性,讓每名學生都能成才和成功,逐步形成“襄中無差生”這一獨具特色的素質教育新思路。
學校教學資源豐富,擁有滿足需要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學校教科研實力強,承擔有國家級教科研課題,並形成了高考信息專家組。
學校教學質量四年邁出四大步,高考本科達線人數2001年208人,2002年258人,2003年380人,2004年459人,無論是增長率還是達線率,連年均居臨汾市同類學校榜首。
襄汾中學 2013 年高考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大文大理二本達線人數突破 1000 人大關,達到 1096 人,比2012年純增 274 人;理科二本達線人數 843 人,文科 253 人;一本達線總人數 428 人,其中理科 373 人,文科 55 人,均創歷史新高。 襄汾中學高考達 600 分以上 7 人,最高分劉文舉 635 分,全省排名 55 名;第二名賀子松 631 分,全省排名 70 名;以上兩名同學已確定被清華大學錄取; 第三名賈寬寬 624 分,全省排名 101 名;第四名師浩哲 622 分,全省排名 115 名。以上四名同學均被清華或北大錄取。
設施
學校占地200畝,有容納60個教學班教學設施齊全的教學樓一座,有集電教中心、圖書中心,實驗中心和階梯報告廳的科技樓一座,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的師生餐廳大樓一座,可滿足3000名學生居住的公寓樓四座,有400米國標塑膠跑道的運動場一個。2011年又在襄汾第三國小邊上增設了新校區,進一步擴大了學校占地面積。
“爭創一流的質量,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環境,向實驗性、示範性、高標準、高質量、有特色、現代化的一流學校邁進,躋身全國一千所示範中學之列”是
襄中人追求的目標。
襄汾中學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他們以要求細、可操性強的《襄汾中學學生日常考核細則》對學生進行精細化管理,促使學校整體管理水平邁上一個新的台階;深入開展勵志教育活動,通過班級誓師、出操口號、專題演講、校本教材、校園標語、走廊文化等多種形式,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學校積極探索實效性課堂教學新模式,教師的激情講解、課堂限時訓練,知識當堂落實使課堂活起來,學校的校風、學風、教風發生了根本變化,學校聲譽日益遠播。
前景
人人是才的辦學理念,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紮實的教育教學改革,日益彰顯出襄汾高級中學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輝煌的發展前景。
地圖信息
位置: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城鎮迎賓路襄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