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褻瀆謙虛是虛偽無恥的表現》是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發表於《美術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褻瀆謙虛是虛偽無恥的表現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美術報
作品原文,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謙虛本是一種極好的品質和素養,尤其在當下,就顯得更加可貴了。但也要分真假謙虛,真的謙虛,的確讓人心生敬意,而假的謙虛,卻著實讓人噁心,也是對真謙虛的玷污和褻瀆。下面先舉兩個真謙虛的例子。
比如啟功先生,曾自撰《墓志銘》,稱自己“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從這番字裡行間的“謙虛”與“自嘲”中,讓我們既感受到了先生的詼諧幽默,又對先生作為一位書畫大家、教育名家,以及文物鑑定權威等諸多名副其實的身份充滿由衷的欽佩和尊敬。換句話說,先生是有真才實學的,是有資格、有底氣去謙虛、調侃自我的,而這種謙虛和調侃也的確是“加分項”,更加襯托出其高尚的品格、豐厚的學養、可愛的形象,讓人欣然接受,一時傳為美談。
再比如剛去世不久的歐陽中石先生,儘管當前社會上對先生的書法頗有爭議,但客觀地講,先生做為一位教育家、書法家、奚派戲劇名家,還是實至名歸的。可面對外界的諸多讚譽,先生總是會自謙說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教書匠,並對自己評價道:“我這一生,概括起來就三句話: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面對先生這般為人從藝的低調姿態,不免讓人羞赧,一位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邏輯學大師金岳霖的門生,一位在當代備受社會關注和推崇的書法老人,一位開創了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完整體系、被稱為當代書法學科建設重要的開拓者,一位在京劇行當里極負盛名的奚派藝術傑出傳承人……竟如此謙卑,可見一斑。
但與之相反,令人作嘔的一類是,現實中有些人喜歡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毫無自知之明,卻也開始模仿起大師們謙虛的樣子,就未免顯得太過虛偽、矯情了。明明自己本來就是個不學無術、胸無點墨的抄書匠,卻也大言不慚地面對媒體聲稱自己“不過只是個書法家而已”;明明自己實際就是個僅靠臨摹、抄襲古人作品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仿造者、剽竊者,卻也恬不知恥地面對眾人標榜自己“不過只是個畫家而已”……這看似謙虛的自我定位和評價,卻是一種無恥的吹噓、無知的狂妄。
每每遇到這樣自不量力的虛偽之徒,我基本都會不留情面地予以打假、揭穿,但可悲的是,個人力量有限,還是會有很多不明就裡的糊塗蟲被他們忽悠到,成為無腦冬粉,以及被收割的韭菜。據悉很多收藏字畫的人就是這樣被他們粉飾出的“謙虛”所迷惑、所欺騙,以為是真素質、真涵養的體現,最終花了大價錢買了一堆垃圾貨,賠了個底朝天,欲哭無淚。可又能怪誰呢?只能自認倒霉,恨自己眼拙。
毫不客氣地講,如今書畫界,乃至整個文藝界,虛偽是自始自終都存在的一大頑疾。我們通常會更多地批評當下浮躁之風,卻不想浮躁的根源其實正是虛偽,甚至說沒有虛偽,就沒有浮躁,有了虛偽才有貪圖,才有攀比,才有浮誇,才有躁動……這不僅表現在對外的包裝炒作、趨炎附勢、攀龍附鳳、比富斗闊上,而且在具體的文藝創作中,也大都毫無真誠、真性情可言,太喜歡做表面文章,以致於經常性地表里不一、裝腔作勢、扭曲作態、自欺欺人。記得吳冠中先生就曾不只一次地嚴厲批評過此類現象,但對於虛偽成癖、鑽營成性、自以為是的人來說,再怎么罵也幾乎無濟於事,他們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會惡人先告狀,反咬一口、倒打一耙,進而變本加厲。
因此現實中你會發現,無論對方寫一手多么爛的字,畫一手多么爛的畫,只要他在那個位置,就會有人溜須拍馬、曲意逢迎,而他也往往表現出頤指氣使、好為人師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告訴你這一筆應該怎么寫,那一筆應該怎么畫,要如何如何尊重古人,如何如何學習傳統,而實際上他自己卻從沒寫好畫好過,也從沒專心研究過古人,更從沒真正繼承、掌握過傳統,哪怕只是皮毛。所以很多時候筆者也在納悶,究竟誰給了他們這般厚顏無恥的勇氣?當然你還會發現,即便他是一個十分熱衷於追名逐利、沉溺於蠅營狗苟的人,也總會語重心長地叮囑你要如何如何規矩本分做事、如何如何光明磊落做人。真是可笑又可恨!
我們常常講,真善美既是做人的標準,也是文藝應該遵守的重要創作觀。只有不斷地求真、向善、尚美,才會鍛造出更為健全的人格,誕生出更高品位、更高境界的作品,可問題的關鍵是,當越來越多人的價值取向出現嚴重扭曲的時候,當他們早已習慣說一套做一套的時候,當文藝開始頻繁向市場、向權勢低頭屈服的時候,虛偽、謊言和假象等就會愈演愈烈、四處蔓延,進而極大影響和危害著整個社會的相處環境、整個文藝的發展生態,那么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也勢必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隱性挑戰。
但不管情境怎樣嚴峻和糟糕,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甄別,敢於揭發,勇於批判,尤其作為一名評論家、批評家,更應如此。須知,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讓多少人看到、聽到,能夠產生多大效果、多大反響,而是堅信這樣做首先是對的,是有意義的,是必須要去做的。我想這不僅是一個知識分子該有的良知,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責任。
作者介紹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已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總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說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