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複雜材料的電子結構方法:原子軌道正交化線性組合
- ISBN:978-7-312-03623-1
圖書詳細信息:,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詳細信息:
圖書簡介:
本書介紹了一種電子結構的計算方法,即“原子軌道正交化線性組合”(Orthogonalized 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 OLCAO),它是一種全電子的密度泛函理論方法,其基函式組採用局域的原子軌道。本書敘述了該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多種複雜體系和不同材料中的套用,並討論了其套用前景。所採用的例子均來自於作者及其研究組過去35年乃至當下的工作,內容翔實,論述精練。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4章,其中第1~2章介紹OLCAO的歷史背景,第3~4章介紹OLCAO的原理並著重分析其優越性;第二部分包括第5~12章,介紹OLCAO的具體套用。第5~10章介紹OLCAO在從簡單的半導體到複雜的生物大分子體系中的套用,第11章介紹OLCAO在計算不同材料的芯能級譜中的套用,第12章討論OLCAO的套用前景; 第三部分為4個附錄,介紹OLCAO的技術細節,尤其是附錄C可作為該程式的用戶手冊。
本書可作為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凝聚態物理、材料理論、納米技術與工程、計算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
目錄
前言(Ⅰ)
第1章理論材料科學的電子結構方法(1)
1.1引言(1)
1.2單電子方法(2)
1.3量子化學途徑和固體物理方法(3)
1.4OLCAO方法(3)
參考文獻(4)
1.1引言(1)
1.2單電子方法(2)
1.3量子化學途徑和固體物理方法(3)
1.4OLCAO方法(3)
參考文獻(4)
第2章原子軌道線性組合方法(LCAO)的歷史(6)
2.1早期固體能帶理論(6)
2.2LCAO方法的起源(7)
2.3在LCAO計算中使用高斯軌道(8)
2.4OLCAO方法的起源(10)
2.5OLCAO方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11)
參考文獻(11)
2.1早期固體能帶理論(6)
2.2LCAO方法的起源(7)
2.3在LCAO計算中使用高斯軌道(8)
2.4OLCAO方法的起源(10)
2.5OLCAO方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11)
參考文獻(11)
第3章OLCAO方法的基本原理與方法(15)
3.1原子基函式(15)
3.2布洛赫函式和KohnSham方程(20)
3.3格位分解勢函式(22)
3.4高斯變換技巧(24)
3.5芯正交化技巧(28)
3.6布里淵區積分(30)
3.7 OLCAO方法的優勢(31)
參考文獻(33)
3.1原子基函式(15)
3.2布洛赫函式和KohnSham方程(20)
3.3格位分解勢函式(22)
3.4高斯變換技巧(24)
3.5芯正交化技巧(28)
3.6布里淵區積分(30)
3.7 OLCAO方法的優勢(31)
參考文獻(33)
第4章基於OLCAO方法計算各種物理性質(34)
4.1能帶結構和帶隙(34)
4.2態密度和分態密度(35)
4.3有效電荷、鍵級和局域化指數(37)
4.4自旋極化能帶結構(38)
4.5標量相對論修正和自旋軌道耦合(39)
4.6磁學性質(43)
4.7線性光學性質和介電函式(43)
4.8金屬中的電導函式(46)
4.9絕緣體的非線性光學性質(47)
4.10體性質和構型最佳化(48)
參考文獻(50)
4.1能帶結構和帶隙(34)
4.2態密度和分態密度(35)
4.3有效電荷、鍵級和局域化指數(37)
4.4自旋極化能帶結構(38)
4.5標量相對論修正和自旋軌道耦合(39)
4.6磁學性質(43)
4.7線性光學性質和介電函式(43)
4.8金屬中的電導函式(46)
4.9絕緣體的非線性光學性質(47)
4.10體性質和構型最佳化(48)
參考文獻(50)
第5章在半導體和絕緣體材料體系中的套用(51)
5.1單質和二元化合物半導體(51)
5.2二元化合物絕緣體(54)
5.3氧化物(56)
5.3.1二元氧化物(56)
5.3.2三元氧化物(60)
5.3.3雷射基質晶體(65)
5.3.4四元氧化物和其他複雜氧化物(67)
5.4氮化物(68)
5.4.1二元氮化物(68)
5.4.2尖晶石氮化物(71)
5.4.3三元和四元的氮化物和氮氧化物(73)
5.4.4其他複雜氮化物(74)
5.5碳化物(75)
5.5.1SiC(75)
5.5.2其他碳化物(77)
5.6硼和硼的化合物(77)
5.6.1單質硼(77)
5.6.2B4C(79)
5.6.3另外一些硼化合物(80)
5.6.4複雜硼化合物的其他形式(81)
5.7磷酸鹽(81)
5.7.1簡單的磷酸鹽:AlPO4(81)
5.7.2複雜的磷酸鹽:KTP(82)
5.7.3磷酸鐵鋰:LiFePO4(82)
參考文獻(83)
5.1單質和二元化合物半導體(51)
5.2二元化合物絕緣體(54)
5.3氧化物(56)
5.3.1二元氧化物(56)
5.3.2三元氧化物(60)
5.3.3雷射基質晶體(65)
5.3.4四元氧化物和其他複雜氧化物(67)
5.4氮化物(68)
5.4.1二元氮化物(68)
5.4.2尖晶石氮化物(71)
5.4.3三元和四元的氮化物和氮氧化物(73)
5.4.4其他複雜氮化物(74)
5.5碳化物(75)
5.5.1SiC(75)
5.5.2其他碳化物(77)
5.6硼和硼的化合物(77)
5.6.1單質硼(77)
5.6.2B4C(79)
5.6.3另外一些硼化合物(80)
5.6.4複雜硼化合物的其他形式(81)
5.7磷酸鹽(81)
5.7.1簡單的磷酸鹽:AlPO4(81)
5.7.2複雜的磷酸鹽:KTP(82)
5.7.3磷酸鐵鋰:LiFePO4(82)
參考文獻(83)
第6章在晶態金屬和合金材料中的套用(89)
6.1金屬單質和合金(89)
6.1.1金屬單質(89)
6.1.2Fe的硼化物(90)
6.1.3Fe的氮化物(91)
6.1.4釔鐵石榴石(93)
6.2永久磁鐵(94)
6.2.1R2Fe14B晶體(95)
6.2.2Nd2Fe14B晶體(97)
6.2.3R2Fe17和其他相關相結構(99)
6.3高Tc超導體(100)
6.3.1YBCO 超導體(100)
6.3.2其他氧化物超導體(103)
6.3.3非氧化物超導體(104)
6.4在金屬與合金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進展(106)
6.4.1MoSiB合金(106)
6.4.2MAX相(108)
參考文獻(111)
6.1金屬單質和合金(89)
6.1.1金屬單質(89)
6.1.2Fe的硼化物(90)
6.1.3Fe的氮化物(91)
6.1.4釔鐵石榴石(93)
6.2永久磁鐵(94)
6.2.1R2Fe14B晶體(95)
6.2.2Nd2Fe14B晶體(97)
6.2.3R2Fe17和其他相關相結構(99)
6.3高Tc超導體(100)
6.3.1YBCO 超導體(100)
6.3.2其他氧化物超導體(103)
6.3.3非氧化物超導體(104)
6.4在金屬與合金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進展(106)
6.4.1MoSiB合金(106)
6.4.2MAX相(108)
參考文獻(111)
第7章在複雜晶體中的套用(115)
7.1碳相關體系(115)
7.1.1富勒烯(C60)和鹼金屬摻雜的C60體系(115)
7.1.2負曲率石墨型碳結構(119)
7.2石墨烯、石墨和碳納米管(121)
7.2.1石墨烯和石墨(121)
7.2.2碳納米管(122)
7.3聚合物晶體(127)
7.4有機晶體(129)
7.4.1有機超導體(129)
7.4.2FeTCNE(132)
7.4.3Herapathite 晶體(134)
7.5生物陶瓷晶體(137)
7.5.1鈣磷灰石晶體(137)
7.5.2α和β磷酸三鈣(139)
參考文獻(141)
7.1碳相關體系(115)
7.1.1富勒烯(C60)和鹼金屬摻雜的C60體系(115)
7.1.2負曲率石墨型碳結構(119)
7.2石墨烯、石墨和碳納米管(121)
7.2.1石墨烯和石墨(121)
7.2.2碳納米管(122)
7.3聚合物晶體(127)
7.4有機晶體(129)
7.4.1有機超導體(129)
7.4.2FeTCNE(132)
7.4.3Herapathite 晶體(134)
7.5生物陶瓷晶體(137)
7.5.1鈣磷灰石晶體(137)
7.5.2α和β磷酸三鈣(139)
參考文獻(141)
第8章在非晶固態和液態體系中的套用(144)
8.1無定形Si和aSiO2(144)
8.1.1無定形Si和氫化aSi(144)
8.1.2無定形SiO2和aSiOx玻璃(145)
8.1.3其他玻璃體系(147)
8.2金屬玻璃(149)
8.2.1CuxZr1-x 金屬玻璃(149)
8.2.2其他金屬玻璃(150)
8.2.3金屬玻璃的輸運特性(151)
8.2.4金屬玻璃最新進展(154)
8.3晶間玻璃薄膜(155)
8.3.1基底模型(156)
8.3.2稜柱模型(158)
8.3.3稜柱基底模型(Yoshiya 模型)(161)
8.4體相水模型(164)
8.5熔融鹽模型:NaCl和KCl(166)
8.6混凝土模型(169)
參考文獻(170)
8.1無定形Si和aSiO2(144)
8.1.1無定形Si和氫化aSi(144)
8.1.2無定形SiO2和aSiOx玻璃(145)
8.1.3其他玻璃體系(147)
8.2金屬玻璃(149)
8.2.1CuxZr1-x 金屬玻璃(149)
8.2.2其他金屬玻璃(150)
8.2.3金屬玻璃的輸運特性(151)
8.2.4金屬玻璃最新進展(154)
8.3晶間玻璃薄膜(155)
8.3.1基底模型(156)
8.3.2稜柱模型(158)
8.3.3稜柱基底模型(Yoshiya 模型)(161)
8.4體相水模型(164)
8.5熔融鹽模型:NaCl和KCl(166)
8.6混凝土模型(169)
參考文獻(170)
第9章在摻雜、缺陷和表面體系中的套用(173)
9.1孤立空位和取代雜質(173)
9.1.1孤立空位(173)
9.1.2單摻雜(175)
9.2MgAl2O4(尖晶石)中的空位和雜質(179)
9.2.1方法(179)
9.2.2反位缺陷的影響(180)
9.2.3孤立空位缺陷的影響(181)
9.2.4Fe取代效應(182)
9.3雜質空位複合缺陷(184)
9.4晶界模型(186)
9.4.1αAl2O3中的晶界(187)
9.4.2鈍化缺陷(189)
9.4.3SrTiO3中的晶界(190)
9.5表面(192)
9.6界面(196)
參考文獻(197)
9.1孤立空位和取代雜質(173)
9.1.1孤立空位(173)
9.1.2單摻雜(175)
9.2MgAl2O4(尖晶石)中的空位和雜質(179)
9.2.1方法(179)
9.2.2反位缺陷的影響(180)
9.2.3孤立空位缺陷的影響(181)
9.2.4Fe取代效應(182)
9.3雜質空位複合缺陷(184)
9.4晶界模型(186)
9.4.1αAl2O3中的晶界(187)
9.4.2鈍化缺陷(189)
9.4.3SrTiO3中的晶界(190)
9.5表面(192)
9.6界面(196)
參考文獻(197)
第10章在生物分子體系中的套用(199)
10.1維生素B12(199)
10.2bDNA模型(205)
10.3膠原蛋白模型(208)
10.4其他生物分子體系(213)
參考文獻(214)
10.1維生素B12(199)
10.2bDNA模型(205)
10.3膠原蛋白模型(208)
10.4其他生物分子體系(213)
參考文獻(214)
第11章在原子芯能級譜方面的套用(215)
11.1超胞OLCAO方法的基本原理(215)
11.2選擇的範例(219)
11.2.1簡單晶體(219)
11.2.2複雜晶體(222)
11.2.3不同局域環境下的YK吸收邊(227)
11.2.4硼和富硼化合物(228)
11.2.5晶體中的取代缺陷(229)
11.2.6生物分子體系(231)
11.2.7在晶界和表面上的套用(232)
11.2.8在晶間玻璃薄膜上的套用(234)
11.2.9體相水的OK吸收邊的統計描述(236)
11.3譜成像(SI)(237)
11.3.1介紹(237)
11.3.2SI處理(238)
11.3.3在矽缺陷模型上的套用(239)
11.4超胞OLCAO方法的未來發展(241)
參考文獻(242)
11.1超胞OLCAO方法的基本原理(215)
11.2選擇的範例(219)
11.2.1簡單晶體(219)
11.2.2複雜晶體(222)
11.2.3不同局域環境下的YK吸收邊(227)
11.2.4硼和富硼化合物(228)
11.2.5晶體中的取代缺陷(229)
11.2.6生物分子體系(231)
11.2.7在晶界和表面上的套用(232)
11.2.8在晶間玻璃薄膜上的套用(234)
11.2.9體相水的OK吸收邊的統計描述(236)
11.3譜成像(SI)(237)
11.3.1介紹(237)
11.3.2SI處理(238)
11.3.3在矽缺陷模型上的套用(239)
11.4超胞OLCAO方法的未來發展(241)
參考文獻(242)
第12章OLCAO方法的改進與發展(244)
12.1通用性(244)
12.1.1OLCAO基組(244)
12.1.2OLCAO勢和電荷密度的表示(246)
12.1.3相對論性OLCAO(246)
12.1.4交換關聯泛函(247)
12.1.5磁性和非共線自旋極化(248)
12.1.6組態相互作用(248)
12.1.7Hamaker常數(250)
12.2效率(251)
12.2.1分層存儲體系(252)
12.2.2模組化(253)
12.2.3並行化(253)
12.3方便性(256)
12.3.1用戶界面與控制(256)
12.3.2與第三方軟體的互動(257)
12.3.3數據可視化(258)
12.1通用性(244)
12.1.1OLCAO基組(244)
12.1.2OLCAO勢和電荷密度的表示(246)
12.1.3相對論性OLCAO(246)
12.1.4交換關聯泛函(247)
12.1.5磁性和非共線自旋極化(248)
12.1.6組態相互作用(248)
12.1.7Hamaker常數(250)
12.2效率(251)
12.2.1分層存儲體系(252)
12.2.2模組化(253)
12.2.3並行化(253)
12.3方便性(256)
12.3.1用戶界面與控制(256)
12.3.2與第三方軟體的互動(257)
12.3.3數據可視化(258)
參考文獻(259)
附錄A原子基函式資料庫(261)
附錄B初始原子勢函式資料庫(266)
附錄COLCAO程式組執行模型(271)
C.1介紹(271)
C.2輸入生成(272)
C.3程式執行(286)
C.4結果分析(300)
附錄D計算統計舉例(302)
索引(305
附錄B初始原子勢函式資料庫(266)
附錄COLCAO程式組執行模型(271)
C.1介紹(271)
C.2輸入生成(272)
C.3程式執行(286)
C.4結果分析(300)
附錄D計算統計舉例(302)
索引(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