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點村是湘西吉首市寨陽鄉的一個苗族聚居村,全村有600多口人,此村地處山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由於交通不便,許多村民一生都未去過吉首市,甚至連鄉政府都沒有去過。由於長期缺少與外界聯繫,村民生產生活環境仍處於原始的、過著封閉的、幾乎是自給自足式的生活。正是由於這種生活模式,讓我們看到了原滋原味的苗寨,古色古香的吊腳樓,憨厚淳樸的民風,侵著花草香味的大山,清澈透明的河流。2016年11月,補點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2018年5月,補點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
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寨陽鄉補點村
- 地理位置:吉首市寨陽鄉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湘U
- 占地面積:11.4 km
- 行政區號:0743
- 郵政編碼:416000
- 農業: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種植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始建年代:民國以前
- 戶籍人口:676人
- 常住人口:600人
- 主要民族:苗族
- 非遺項目:打辮子 打年粑
村情介紹,發展介紹,經濟發展,所獲榮譽,地圖信息,
村情介紹
補點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全村676人,其中有貧困人口341人。2009年4月,省委宣傳部建設扶貧工作隊進駐補點村,帶領苗胞開創了全新的生活。
“補點再也不是少一點、補一點。”這句話,真實地道出了補點苗胞的心聲。 如今的補點村,村民家裡冰櫃彩電電視電話一樣不少,出門走水泥路,晚上有路燈,平時有演出,村民高興地對前來調研的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路建平說: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發展介紹
補點村地處山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從村里到寨陽鄉政府,直線不過二三公里,卻要翻過幾座大山。由於交通不便,許多村民長期缺少與外界聯繫,生產生活較封閉。
在調查了解村情的基礎上,工作隊為村里制定建設扶貧工作規劃,明確提出“六個一”工作目標,即:“修一條致富公路、興一個增收產業、抓一支過硬隊伍、建一個像樣陣地、造一個生態家園、創一個文明新村”。
省委宣傳部多方籌措資金200多萬元,工作隊帶領鄉親們把原有通往外界的泥濘小路改建成了寬5.5米、長5.3公里的標準化村級公路,建設跨洽比河大橋一座、懸索橋3座,村里由此開啟了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門”。同時,投資建設攔河壩2座,興修和加固防洪河堤、排水溝3700米,修建村間水泥小道2350米,建成高標準蓄水池5座,鋪設水管7500米、入戶管4200米,使全村喝上了乾淨衛生的山泉水。
在注重物質扶貧的同時,工作隊還將重點放在村民的思想、文化扶貧上,投入24萬元建設了集村部、衛生室、多功能會議室、圖書室4個功能於一體的多功能村文化活動中心,配備了電腦、電視、攝像機等,農家書屋藏書達4000多冊,每天吸引數十名村民前來學習。注重挖掘、保護苗族民間傳統文化,組建苗歌苗鼓文藝宣傳隊。同時還在全村4個自然寨設立無線廣播站,安裝電子定時路燈54盞。村里從此又有了接觸外界信息的一扇“窗”。
經濟發展
過去的補點村,農業經濟結構十分單一,農業生產主要是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種植,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零星的畜牧養殖。在打開“門”和“窗”後,工作隊把工作重點轉向了發展經濟。
補點村離城不遠,路況改善後,交通變得極為便利,村里生態環境好,水土沒有污染,小河遍稻田,旱地連成片,灌溉便利,是發展規模種植的理想場所。而寨陽鄉的大棚蔬菜和反季節蔬菜早已形成規模和品牌,可供村里借鑑。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彭清國多次帶領湖南農大的專家教授和農技部門的技術人員來村實地考察,幫助選定蔬菜種植品種。在此基礎上,工作隊提出大力發展大棚蔬菜,在小河兩岸公路沿線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發展330餘個、總計110畝的蔬菜大棚,使戶均擁有2個大棚。
由於長期受地域、文化、思想觀念等因素制約,村民傳統的生產種植觀念一時難以改變。工作隊隊長劉勁松一邊帶著村支兩委幹部到村民家中反覆做工作,一邊鼓勵村支書和村主任率先建設蔬菜大棚,讓村民看到真正的實惠,幫助村民轉變觀念,培養商品意識。同時,聘請專家進村講課,選派村民代表外出參觀和進行市場調查等,讓村民切身感受到商品市場的活力。很快,村民從大棚蔬菜看到了活生生的經濟效益,種植大棚蔬菜已蔚然成風,成為了全村致富的希望。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陽鄉補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