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小嵐

補小嵐(1856至1950),原名補一,字小嵐(有學者將其名字寫成“補小南”有誤),別號老農。清鹹豐五年出生於四川省遂寧縣,閱歷豐富,善用薑桂附子,是著名的火神派醫家,人稱“火神菩薩”。晚年定居重慶,譽滿山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小嵐
  • 別名:補一
  • 出生日期:1856年
  • 出生地四川省遂寧縣
  • 職業:1950
人物簡介,事例,

人物簡介

補氏自幼博學好問,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戲曲舞蹈,武術氣功,無所不曉,鹹臻精絕。”後因夫人何氏患病誤治致死,遂發奮鑽研中醫,並向來蜀傳道的美國醫學博士史德文學習西醫,史則向補氏學習針灸,二人互為師友,互教互學。
曾先後在四川嘉定{進樂山市}、井研、成都等地掛牌行醫。從1919年起,效李時珍之所為,入山採藥,研究當地的藥材資源,長達四年之久,採集到的藥材有300餘種。有的如“雪上一枝蒿”等,是《本草》沒有記載的,都一一作了記錄,對其日後行醫用藥產生很大影響。
從1923年起遊學天下,輾轉至越南、香港、廣州,後赴天津、哈爾濱,深入俄羅斯境內居住兩年,再返回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前後歷時五年,接觸很多名師高手,獲益匪淺,可謂滿載而歸。
1928年,先生舉家來渝,定居山城,在太平門海關巷開設“補一藥房”,終其餘生為重慶民眾服務,“所療者無慮萬千人”,頗負盛譽,為其一生最光輝的時期。其間治病佳話,老重慶人至今津津樂道。抗戰時來到重慶的南京首席名醫張簡齋,與先生常有交往。補氏留下醫著不多,對其學術思想難以作更多探討。

事例

一、扶陽固正,善用姜附
補氏根據多年臨床實踐,認為人體“陽勝於陰”,主張治病在扶陽,固守正氣,立方用藥以溫補脾腎為主,即薑桂、附子等溫熱之藥。他認為,人之患病,大多由於正氣不足,是以治病必求其本。治本又必須從扶陽、固正入手,要扶陽固正又必須抓好脾腎兩髒,溝通任督二脈。通過多年實踐,把這一主張概括為“救人先救命”。比如一個危重病人,需要的是扶陽固正,先使根本穩住,然後才可希望得救,命且不保,徒治何益?一般輕病,元氣未傷,就不必興師動眾,如能妥善治標而病自解。重病及多數慢性病則不同,大多由於正氣不足,根本受到損傷,如不從培根治療,就不能收到實效。
補氏善用薑桂附子,人多目為“火神菩薩”。1946年診治一個垂危的吐血病人,時任重慶銀行經理的夏某;口乾舌燥,雙頰泛紅,六脈洪大,四肢無力,已多日不進飲食,直躺床上僵直不動,榻前吐滿一痰盂鮮血,還有不斷傾吐之勢。先生細心審度後,重用肉桂15克,乾薑炭60克,附片120克,白芍、茜草各30克,刺蘿蔔60克,吳茱萸、砂仁、甘草各15克。次日病已見輕,復照原方加倍,即肉桂30克,乾薑炭120克,附片240克,其餘悉數照加。第三天病人已能上門求診,一再感謝救命之恩,一周后病人痊癒上班。補氏擅用姜附的風格,於此可見一斑。
二、補一大藥,獨具特色
補一藥房的一大特色就是自製一些以“補一”為品牌的丸藥出售,前後共達164種。均系補氏精心研製,獨家制售,療效卓著的中成藥,在重慶頗有口碑,乃至補一藥房停辦多年後,仍有許多人在尋購和懷念補一丸藥。其中影響最大者當屬“補一大藥”,又稱“補一大藥湯”。其方來源於前人醫案中的“八味大發散”,即羌活、防風、天麻、藁本、白芷、蔓荊子、麻絨、細辛八味,一般作為祛風散寒,發汗解表之用,補氏加入了附片、乾薑、肉桂、川芎、茯苓、法半夏、酒軍、澤瀉八味,賦予其新的意境,成為先生的“溫補主軸方劑”。這個“補一大藥”的特點是:以附子、乾薑為君,補脾腎以通任督;以防風、天麻、藁本、白芷、蔓荊子、麻細辛為臣,通經絡而行氣血,用以除外邪;以茯苓、法半夏為佐,使之疏中焦而導痰濕,用以健脾和胃;以酒軍、澤瀉為使,使之通三焦而利清濁,用以引邪外行。總體來說,就是既溫中補火,扶正祛邪,又開通經絡,活動氣血,使內邪不能藏身,外邪無法侵入。平人可飲,病家宜服,有病治病,無病預防,集治病與保健於一方。一般人飲之,可以舒經絡,活氣血,消外感,減疲勞,提精神,壯體力,對於勞累之人,見效尤其顯著。
當初,補氏考慮到有些病人沒有時間熬藥,便開始熬制“大藥湯”應市。大藥湯經過認真配料,專人看火下料,用大鐵鍋按一定火候熬成。然後分次盛於銅壺內置於特製的小爐灶上,使之不涼不滾,便於隨時飲用,因而博得廣大民眾普遍歡迎。為增加治療的針對性,還研製出許多與各病有關的藥粉,配合飲用。如牙痛加服肉桂粉,便秘加服酒軍粉,氣喘加服麻黃粉,咳嗽加服杏仁、法半夏等……花錢少而見效快。起初吃大藥湯的人,多是一般民眾,後因聲名播出,一些軍政實業界人物也紛紛試服,極盡一時之盛。
1946年,重慶霍亂流行,蔓延甚廣,人人“談虎變色”,藥房便每天熬幾大鍋“大藥湯”,有錢付錢,無錢白送,使許多貧苦大眾免了災禍。有親朋來到藥房,藥房即餉以藥湯一大碗。及門弟子及藥房同人,早晚都喝藥湯一碗,雖成天與霍亂病人打交道,卒無一人感染,門診照常不停。補一藥湯療效卓著,試舉病列如下:
重慶黃道存先生,因受潮濕患下肢癱瘓症,只能斜臥椅上或橫躺床上,下肢完全失去活動功能,後求先生診治,即用大藥治之,補氏說:我只開一次處方,不用換單子,只須繼續吃下去,一直吃到下肢“出泫汗”為止。藥的劑量很重,有乾薑、肉桂、附川烏、草烏等,有的藥重到500克以上。用大砂罐熬,每天喝幾大碗,一劑藥可連服約10天。其時正值8月,每天燒開一次,防酸變味。吃到第三劑,約一月左右,病人即感小肚腹一帶滿出泫汗,再過四天后,下肢全部恢復活動功能,黃先生直到1979年才逝世。家人現在提起此事,還盛讚補老技高超人。1950年,西南解放軍某指導員,患蠱脹病,已臨垂危。先生診視後,認為第一步重在救命,先用大藥湯搶救,意在扶陽固正,從根本入手,服後病人神志漸有起色,大藥功能達到一定火候後,繼用守宮尾{壁虎尾巴}和砂仁、白豆蔻、厚朴、木香、檳榔等,靈活變換治之,月余病即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