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肉獸大約生存於晚始新世的我國內蒙古地區(河南也發現過疑似的化石),屬於牛鬣獸目牛鬣獸科,是牛鬣獸科下最大的類群,其頭骨長度可達53厘米左右。
基本介紹
概述,特徵,生活,進化,化石情況,
概述
拉丁文學名 sarkastodon
體長:約4米左右
肩高:約2米
體重 :1000千克左右
食性 偏肉食,腐食
生存時代 古近紀晚始新世(3700萬年前)
分布 中國的內蒙和河南
分類 牛鬣獸目 牛鬣獸科
釋義 撕裂肌肉的牙齒
特徵
裂肉獸目前僅有頭骨部分的化石被發現,所以我們對其尚且知之甚少。裂肉獸曾經被視為是類似棕熊的體態,不過現在認為棕熊一般的復原並不可靠,它更可能像一隻壯碩的犬熊。裂肉獸是牛鬣獸科中最大的,頭骨有約50-57厘米長,犬齒粗壯發達,肩高約2米左右(較原棕熊式復原矮)。肉齒目的裂肉獸,牙齒相比於更古老的中獸目動物分工更明確且更適合處理肉類食物。從牙齒來看裂肉獸為肉食偏向性,而非熊一般的靠雜食為生。裂肉獸的頜骨非常粗厚,頜部幾乎不比顴弓窄多少,這個顯著的特點可能說明裂肉獸頜骨非常有力,在吞噬動物屍體時可以輕易咬碎骨頭。
生活
裂肉獸身型巨大故較笨拙,可能相對程度上依賴食腐或捕殺雷獸等大型速度慢的動物為生,裂肉獸憑藉體型可以輕易搶奪其他食肉動物的獵物,同時從它們的牙齒結構可以看出,裂肉獸也能攝食一些非肉類食物,但並不能很好的適應植物。它們更多主要搶食,食腐或獵食大型動物,可能會獵食雷獸。其化石在我國內蒙古發現,河南也發現過一枚疑似牙齒。格蘭傑於1937最早在內蒙古戈壁發現了其化石,頭骨長度約50.8cm,修復長度大概53厘米。
裂肉獸有像浣熊一樣的大尾巴,身體粗壯,估計體重為1000KG左右,但四肢可能不會太長。始新世的中亞是大型動物的聚居地,如犀牛、雷獸及爪蹄獸,裂肉獸可以憑藉相對其他食肉動物更有優勢的體型捕獵這些巨大的植食動物。當沒有適合獵物時,裂肉獸更多是依靠搶食和食腐度日,它們寬大的頜骨很適合咬爛屍體中堅硬的骨頭,更大限度的利用獵物。
進化
裂肉獸約於始新世末消失,由於其化石太少,具體情況並不為人所知。或許獵物數量的急劇減少,環境的變化以及鬣齒獸科動物的競爭導致了裂肉獸的滅絕。
裂肉獸屬於牛鬣獸目牛鬣獸科,最早出現於晚古新世,除了裂肉獸外還包括牛鬣獸,父貓等,很多種類外貌似貓,而外貌似犬熊的裂肉獸不僅是其中特殊的類群,也是最後的牛鬣獸科類群。隨著裂肉獸在始新世末滅絕,牛鬣獸科也隨之消亡了。
化石情況
格蘭傑於20世紀30年代於我國內蒙古發現的蒙古裂肉獸(包括正模和副模),都已經丟失,包括前蘇聯,日本在內的臨近國家描述正模頭骨修復後為50-53CM,在1938年命名和初步研究後就再無下文。1986年在河南浙川核桃園組又發現過一枚疑似的牙齒化石,大小更接近父貓的尺寸,而遠遠小於內蒙古發現的化石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