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虛無之人

被虛無之人

《被虛無之人》系列為路航於2017年開始研究與構思的藝術創作主題,並隨著時間與研究的深入,不斷深化。此系列作品以大幅油畫與拼貼為主要創作手法。並於2019年在巴黎CROUS畫廊以《神話,歷史與預言》為主題的展覽中展出了此系列第一階段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虛無之人
  • 作者路航
  • 創作年代:2017-2019年
  • 藝術風格:當代藝術
  • 組數:5
主要作品,藝術賞析,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

主要作品

《被虛無之人》系列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圖
作品信息
《兩人》
被虛無之人
《兩人》
布面油畫
200cmx120cm/2019年
《背影》
被虛無之人
《背影》
布面油畫
210cmx150cm/2018年
《黃沙發》
被虛無之人
《黃沙發》
布面油畫
220cmx140cm/2018年
《面具》
被虛無之人
《面具》  
布面油畫
200cmx115cm/2017年
《無題》
被虛無之人
《無題》
拼貼
65cmx50cm/2017年

藝術賞析

高楓楓(藝評家、策展人)
在藝術家路航的作品中,著名的歷史場景每每被呈現,其中的人或動物形象清楚地揭示著藝術家的創作意圖, 並喚起觀者的集體記憶。這些形象雖被定格於過去的某一瞬間,但卻成功地超越了這個屬於過往的一瞬,被藝術家不斷解構和重構,由此引領觀者在過去的場景與當下的現實、集體的回憶與個人的印記中穿行往復,並從場景的絕對真實性中脫離,進而進入一個由藝術家重新詮釋的“歷史場域"。這些曾真實存在過的場景脫離了它們所 屬的特定的歷史時刻,延伸到當下,並獲得了一種普遍的意義。 路航在80年代出生於北京。是青年藝術家中少有的、直接捕捉歷史影像元素進行創作的藝術家。通過其筆下這些刻意未以清晰的筆法加以描摹的細節,喚醒了觀者的集體記憶,在內心與這些歷史時刻不期而遇。通過這種模糊和扁平化的處理,圖像中的特定時刻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而成為永恆這些場景中的人物與地點可以是任何人與任何地方。而與這些冷峻的人物和場景形成對比與反差的是其極其鮮艷的色彩的運用。他在勾起觀者的集體記憶,將其拉近歷史瞬間的同時,又以某種荒誕的超現實主義效果將觀者再次推遠,與畫面在心理上形成某種距離感。

創作背景

作者對創作背景的闡述:多年前我與一位日本朋友聊起教育,他和我說:在日本時對於“我”的概念是“空”的。這讓我回憶起我進入大學,認真的和同學探討為何而活的問題的時候時候。我因被認為想的太多了而被譏笑。以至我在很多年中一致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多年以後當我回看那些人,我逐漸理解他們是一些被虛無化的人。
在此系列作品中,我呈現了那些被淹沒在歷史中的小人物,他們是誰,甚至面孔都無足輕重。他們被社會虛無化。或是說主動放棄了思考。後其接受,執行了他人的意志,糊塗的成為了惡的同謀。而這些個體的形象被記錄在其沉浸於虛無之海的歡樂瞬間。他們是爭先恐後向火刑柱添柴的看客,是笑著給耶穌帶上荊棘冠的普通羅馬士兵,是為了表彰向納粹舉報猶太鄰居的小市民。是盧安達大屠殺中手持長刀沉浸在殺戮的快樂中的人們。是二戰硫磺島抱著最後一顆手雷自殺的日本士兵。
Max Weber 在他的關於“煽動性魅力(Charisme)”概念的闡述中指出,人們之所以放棄思考,跟隨具有“煽動性魅力”是因為社會進化帶來的社會分工,而他對“Charisme”的預言,在二戰後應驗,。Dietrich Bonhoeffer提出: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但在我看來愚蠢是一種罪惡。這與蘇格拉底提出的“無知即罪惡”的觀點相映襯。在某種意義上,分工所帶來的“拒絕思考”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原罪”。我想,我們文明的基礎並不堅固。就如巴別塔的垮塌與羅馬的衰亡,當今的文明依然可以倒退直至毀滅,反思是必要的,這可以讓我們看清自我,並在前行中保持警惕。

藝術家簡介

路航,旅法華人藝術家 ,1987年5月15日出生於北京,在家庭影響下自幼接受專業繪畫訓練,並跟隨父母(記者)在中國各地採訪,先後就讀於中央工藝美院附中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法國布爾日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專業及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專業,現為法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並連續兩次獲得法國人才居留,入駐法國藝術家國家工作室。其藝術主要集中於油畫、拼貼等視覺藝術。現生活工作於巴黎,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