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皮系統

被皮系統(integument system)

被覆動物體表具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的皮膚及其衍生物。

皮膚

無脊椎動物的皮膚僅有表皮層,為來源於外胚層的單層上皮。有的種類,如扁形動物的吸蟲綱、原腔動物和環節動物表皮外有角質膜,節肢動物表皮內含有幾丁質,形成堅固的外骨骼。脊椎動物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皮系統
  • 外文名:integument system
  • 功能:保護、感覺、分泌、排泄
  • 舉例1:皮膚
  • 舉例2:表皮
  • 舉例3:真皮
簡介,皮膚,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皮膚的衍生物,鱗,角質鱗,魚鱗,骨板,毛,羽,角,爪,蹄,皮膚腺,

簡介

被覆動物體表具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的皮膚及其衍生物。

皮膚

無脊椎動物的皮膚僅有表皮層,為來源於外胚層的單層上皮。有的種類,如扁形動物的吸蟲綱、原腔動物和環節動物表皮外有角質膜,節肢動物表皮內含有幾丁質,形成堅固的外骨骼。脊椎動物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

表皮

來源於外胚層,由復層扁平上皮構成。低等水生脊椎動物的表皮為非角化復層扁平上皮兩棲類以上表皮角化,分為角質層和生髮層。角質層細胞為無核、無細胞器的鱗片狀,常以小片從表面脫落,但蜥蜴常呈大片作間歇脫落蛇類的角質層全身同時脫瀛俗稱蛇蛻。生髮層又稱馬氏層,細胞質內含有各種色素,排列緊密,與真皮相連處細胞呈柱狀或立方胝有分生能力,分生後的子細胞向外層推移。哺乳動物的表皮在角質層與生髮層之間,還有透明層和顆粒層。透明層位於厚皮、無毛部分的表皮內,細胞扁平、無核和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角母蛋白,切片呈淡紅色光亮帶。顆粒層為透明層以內的3~5層細胞,胞質內含有透明角質顆粒,角母蛋白由其轉化形成。

真皮

起源於中胚層,由結締組織構成。一般脊椎動物真皮可分為疏鬆層和緻密層,而哺乳動物真皮發達,外層有向表皮突出的乳頭,稱乳頭層;內層又稱網狀層。真皮內富含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汗腺、皮膚腺、毛囊和平滑肌等。

皮下組織

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兩棲類的無尾菟內有廣闊的淋巴囊,故蛙皮容易剝脫。在鳥類和哺乳類,其內貯脂肪。

皮膚的衍生物

皮膚為適應外界環境而衍生出一系列結構。如鱗、骨板、毛、羽、角、蹄、爪、皮膚腺等。

被覆於魚類、爬行類、少數哺乳類以及鳥類的局部體區,一般呈薄片狀,具有保護功能。其構造因動物而異,種類較多,形態不一,根據來源可分為角質鱗和魚鱗。

角質鱗

陸棲脊椎動物所特有,以爬行類最普遍,又稱爬行鱗。角質鱗為表皮的衍生物,常呈薄片狀。蛇、蜥蜴類的角質鱗呈覆瓦狀覆蓋體表,並隨周期性脫皮而更換新鱗。爬行類的鱷類體表角質鱗是逐漸替換。鳥類角質鱗僅存在於腿下部、腳和喙基部。哺乳類的犰狳、鯪鯉全身被覆角質鱗,與真皮性的骨板結合形成甲。負鼠、鼴鼠、鼠類的尾部常有角質鱗。

魚鱗

為真皮或表皮的衍生物,又稱骨質鱗。被覆魚類體表,可分為楯鱗、硬鱗、圓鱗和櫛鱗。楯鱗為板鰓魚類特有,由露出皮膚的鱗棘和埋藏皮膚內的基板構成。鱗棘外有釉質,內為齒質,與高等動物的齒相當,又稱皮齒。硬鱗為硬鱗魚類所特有,呈菱形或方板狀,堅硬有光澤,是由閃光質和骨質板癒合而成的。櫛鱗見於硬骨魚類,為薄而透明的板,游離緣有很多梳狀突起。圓鱗呈圓形,呈覆瓦狀排列,每個鱗片由上層脆薄的骨質和下層柔軟的結締組織構成,正面可見許多同心圓的環紋,為冬夏兩季的生長速度的生長線,以此可測估年齡。

骨板

為真皮的衍生物,見於爬行類的龜鱉和鱷類,及哺乳類中的犰狳和鯪鯉。龜的骨板最為發達,形成龜甲。

由表皮角化而成,是哺乳動物的特徵之一,具有防禦、保溫等功能。鯨、海牛、象、河島、犀牛等體表無毛,但在胚胎時有胎毛,成長後才大部或全部脫落。毛可分為針毛和絨毛兩種,針毛長而粗硬,數目少而有一定方向絨毛短而柔軟,多而密,無一定方向。豬僅有針毛,細毛羊僅有絨毛刺蝟、毫豬、針鼴體表的棘是由數根針毛集合變態而成。此外,上唇、頰部等處的觸毛,也是由針毛轉化而成。毛的結構可分為毛乾和毛根兩部分。毛乾露於體表,表層為毛小皮,為一層扁平無核而呈鱗狀排列的角質細胞構成中央為髓質,由角質細胞組成,兩者之間為皮質,由數層高度角化細胞構成。皮質細胞之間含有色素和空氣,使毛具有不同顏色。毛根埋於皮膚中,外有毛囊包圍末端膨大並凹入呈杯狀,稱毛球,內為真皮形成的毛乳頭。真皮內有成束斜行的豎毛肌,一端附於毛囊,另一端止於真皮淺部受交感神經支配,收縮時可使毛豎立。毛有經常性和季節性脫換現象,換毛常發生在夏季和秋季。

成鳥的羽毛通常可分為正羽、絨羽和毛羽,正羽簡稱羽,為被覆體表的大型羽毛,由中央的羽軸和兩側的羽片組成。羽軸分為羽根和羽莖,羽根埋於皮膚內,為中空半透明狀,末端有小孔稱下臍,是真皮乳頭供給羽毛營養的通路。羽莖兩側有斜生平行的羽枝,羽枝兩側又密生成排的羽小枝,其上的小鉤或鋸齒互相鉤連形成羽片。羽根和羽莖交界處有小孔狀的上臍,該處有分散的小羽毛,稱副羽。翼羽為最發達的正羽,羽莖粗而堅固,羽片分為窄而堅硬的外羽片及寬而柔軟的內羽片,內羽片被相鄰的外羽片遮蓋,飛翔時展開,從而擴大面積,利於飛翔,故又稱飛羽。尾羽也是正羽的一種,飛翔時可轉換方向或平衡身體,又稱舵羽。絨羽俗稱羽絨,著生於雛鳥體表和成鳥的胸、腹部正羽的基部。絨羽的羽柄短小,羽軸退化,羽枝柔軟,羽小枝細長,無羽鉤和鋸齒,故呈絨毛狀。毛羽為退化的正羽,數少,散在眼緣、喙基部和正羽下虱僅有毛髮狀的纖細羽乾,末端有少數羽枝。

動物的角斗和防衛器官,可分為4種。(1)角質纖維角由表皮產生的角質纖維粘合而成,不堅固,基至可活動,終生不脫換,僅見下犀牛。印度犀在鼻部有一角非洲犀在鼻部和額部各有一角。(2)洞角又稱虛角、空角。由真皮性的角軸和表皮性的角質套組成角軸中有空腔與額竇相通。洞角見於牛、羊。(3)實角又稱叉角。角軸內無空腔,幼年時角軸疏鬆。外被有毛茸的皮膚,又稱鹿茸後皮膚乾燥脫落,骨軸裸露,並於第二年春天生殖期前再生,新生的角呈分枝狀,以後再生的角每年增加一支,達一定分支後就不再增多,分枝數目是鹿分類依據之一。實角見於長頸鹿兩性都有包在皮膚內永不脫換的小角。(4)叉羚羊角骨軸外上半部皮膚角化而形成的角質套,每年脫換一次,由下半部皮膚再生形成新的角質套。叉角羚羊角僅見於美洲的叉角羚。

位於動物的指或趾端,分為鉤爪和扁爪兩種。鉤爪由背側的爪板(爪體)、腹側的爪蹠(爪下體)合成。兩棲類已有爪的雛形,爬行類和鳥類均有發達的爪,哺乳類的爪除爪板、爪蹠外,在爪的下方、指(趾)的末端還有爪球。食肉目貓科爪尖能縮入增厚的角質鞘內,故行動無聲。靈長目的指甲屬扁爪,由薄片狀爪板、退縮爪板F的爪蹠、以及發育良好的爪球組成。

位於有蹄類動物的指或趾端,為爪的同源器官。其爪體增厚、彎曲變形為蹄壁,爪蹠形成蹄底,爪球在蹄底後形成蹄叉或蹄球。蹄可分為偶蹄和奇蹄兩種。偶蹄為前後肢雙數著地負重的蹄,如牛、豬、羊的蹄奇蹄為単數著地負重的蹄,如馬的蹄。

皮膚腺

由皮膚表皮細胞轉化而成,具有分泌、排泄等功能。其種類繁多、形態各象重要的皮膚腺有汗腺、皮脂腺、氣味腺和乳腺。(1)汗腺,僅見於哺乳類的管狀腺,管的一端在真皮或皮下組織內蟠繞成結,另一端呈螺旋狀穿過角質層而開口於皮膚表面或毛囊分泌方式有局部分泌和頂漿分泌兩種。排出的分泌物即為汗液,有的動物汗液內含有色素,如河昌的汗液呈紅色,南非羚羊汗液呈藍色。汗腺分布部位因動物種類而不同,如鴨嘴獸在口鼻部貓和鼠集中在鼻尖和蹠部蝙蝠在頭部兩側兔在唇周圍鹿在尾基牛、羊、狗在口鼻部及趾間最豐富象、鯨、海牛等缺乏汗腺。另朱外耳道的耵聹腺,其發生和構造與汗腺相似,可看作特殊汗腺。分泌物耳蠟(耵聹)可使耳道和鼓膜上皮保持潮濕和滑潤。(2)皮脂腺,屬全漿分泌的分枝泡狀腺,·能分泌油脂或蠟質,導管開口於毛囊或無毛處皮膚表面,有潤澤毛髮、避免水濕等功能。除水棲哺乳類及有鱗片的種類外,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皮脂腺,主要分布於毛囊附近及鼻尖、嘴唇、生殖孔周圍等無毛處。肛腺、腹股溝腺、蹄腺、包皮腺、瞼板腺都是變形的皮脂腺。(3)氣味腺,能分泌帶有氣味(香味或臭味)的化學物質,由汗腺或皮脂腺演化而氯分泌物能起招引或驅避作用。分布部位差異很大,如鹿和羚羊在眼區、象在顳區、蝙蝠在畫部、食肉類在胸背部、嚙齒類在尿生殖孔附近、狗在尾基、有蹄類在兩蹄之間、麝香鹿在腹壁,袋鼠、野豬及駱駝則在背部。(4)乳腺,哺乳動物所特有,為汗腺變形物。兩性都有,但只有雌性的發達,並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兒。乳腺為復管泡狀腺,分泌部常群集成團,分布皮下組織內,周圍常有脂肪積聚導管開口於皮膚表面。在原獸類導管開口處形成稍凹的乳囊,其它哺乳類在導管開口處皮膚凸出形成乳頭。乳頭可分為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真乳頭的導管直接開口於乳頭表面,如有袋類、嚙齒類、食肉類、猿類和人的乳頭假乳頭的導管開口於乳池,再經乳頭管開口於乳頭表面,如豬、馬、牛、羊的乳頭。乳頭左右成對,其數目與動物的產仔數有關。如單胎的象、鯨、馬、猴等為一對牛為兩對多胎的食肉類為3~4對,豬多達5~8對。乳腺位置與哺乳方式有關,如站立式授乳的牛、亀乳腺位於兩後肢之間鯨在游泳中授乳,乳腺位於腹股溝區外生殖器兩側靈長類營樹棲攀緣中授乳,乳腺位於胸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