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性異位心律

在竇房結自律性減低或衝動傳導障礙時,竇房結以下部位的節奏點發出的衝動使心臟搏動,稱為被動性異位心律,亦稱逸搏,三次以上連續的逸搏則稱逸搏心律。這是一種保護性的生理現象、發生在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之後,其臨床意義取決於引起逸搏的原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區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延遲出現的1~2次QRS波,形態與正常竇性下傳的QRS波群基本相同。如逸搏逆行上傳激動心房則在QRS波前(P-R<0.12s)或後(R-P<0.20s)可見逆行P波(PⅡ、avF倒、PavR直立),亦可埋於QRS波中而看不見P波。速續出現三次以上的交界性逸搏則形成逸搏心律,心率多在40~60次/分。14-8-9。  2.室性逸搏及室性自搏性心律:若房室交界區不能發生激動或激動不能下傳使心室激動時,心室的節奏點可發出1~2次激動,稱為室性逸搏,心電圖特點為延遲出現的QRS波呈寬大畸形,時間大於0.12s、三次以上的室性逸搏形成室性自搏性心律,心率慢而規則,多在20~40次/min。多見於嚴重房室傳導阻滯。
這一例期前收縮後引起的交界性逸搏,圖中凡注有V字形的QRS波群都是室性期的收縮。注有E字形的便是交界性逸搏,其特徵是QRS波群延遲發生,形態與竇性者相同,QRS波群前後的P波是被干擾的竇性P。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