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雪

袞雪

袞雪二字取材於中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跡。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袞雪
  • 外文名:Gunxue
  • 取材:中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
  • 時間: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
  • 作者:曹操
  • 存放:漢中博物館
袞雪傳說,“袞雪”原石,

袞雪傳說

在漢中褒谷石門,對曹操寫的“袞雪”二字中的“袞”字,附近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曹操所書“袞雪”曹操所書“袞雪”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七月,曹操於陽平關(今勉縣)打敗張魯兄弟之後,曾在漢中停留五個多月,為洗塵賞景,遊覽了褒谷的大好風光。
這一天,風和日麗,天高氣爽,野花飄香。曹操帶領文官武將,侍從三十多名,經花村(現河東店),沿峽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門。在這裡,人們盡情的觀賞了如錦似畫的山水。上游,滔滔褒水一瀉而下,巨浪如一頭兇惡的雄獅,向河中阻擋它前進的巨石撞來,頓時銀花四濺,水星翻飛,雨霧空濛,雲蒸霞蔚,氣象萬千,那濺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輕搖漫舞的飄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這種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蕩神怡,豪情滿懷,心想,難怪當年的張良鄭子真都在這裡隱居,真乃天堂也。這時心胸寬闊,才華四溢的大詩人曹操,觸景生情,頓時詩興大發。停立船頭,激奮昂揚,氣勢磅礴,索來文房四寶,奮筆疾書“袞雪”二字以比喻之。
魏王題詩,文武爭看。大家雖然早巳看出了“袞”字少了三點水,各自內心思慮,面面相覷,默默無語。這時一侍從擠到前邊,不知高低的問道:
“丞相大人,字寫的蒼勁有力,別具一格,但……。”
“說下去。”
“但……但是‘袞’字缺……”
“缺什麼?缺三點水是不是?”曹操用手一指滾滾激流, “這不是水嗎?”
在場的文官武將,這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從這起,後人就把這一故事編成順口溜: “狂濤巨浪流石邊, ‘袞’字旁邊不用點”。這“袞”字的寫法從此一代傳一代,直至今天。
在今陝西漢中褒谷中的褒河山崖,原有“袞雪”石刻。建安二十四年夏,曹操西征漢中,經過此地時,看到褒河水流湍急,衝擊河內亂石,噴沫飛濺如雪團之狀,便題寫了“袞雪”二字,“袞雪”本為“滾雪”之意,曹操曰:“袞在水邊,何以缺水?”
這兩個字近篆而非,屬隸又違,行筆縱放不羈,確有波濤澎湃之勢,表現出曹操的風采神韻與魏武精神。“袞”,氣勢磅礴,充滿剛毅,好似一個象形字,上邊三點一口似水花,下邊,一撇一捺一豎鉤,三鉤均朝上翹起,像湍急的水流,給人以張揚、不羈、活撥、沸騰、激盪、舞動的陽剛之氣。“雪”字平和、內秀、收斂、平靜、樸實、飄飄灑灑,柔情萬種,合二為一,陽剛而不失柔美。
該摩崖原刻在漢中石門南約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橫書,字徑四十五厘米。據說這是曹操絕無僅有的手跡。1967年因修路建水壩,而今,“滾雪”景象可再也看不到了,惟有“袞雪”刻石仍藏在漢中博物館。曹操詩文華蓋天下,而他的書法卻十分罕見。
清人羅秀書見此字後嘆道:“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言其性好動也。今見其書如此,如見其人矣!”
後人又有詩讚“袞雪”曰:
滾滾飛濤雪作窩,
勢如天上瀉銀河。
浪花並作筆花舞,
魏武精神萬頃波。

“袞雪”原石

“袞雪”二字的原石,在石門水庫大壩下方的河中一塊巨石上,為曹孟德所書。在石門口棧道旁的一塊是後人根據河中的原字摹寫重刻而成,意在保護這個絕代書品。石門水庫修建之初,漢中博物館特地派石匠將河中巨石上的“袞雪”二字完整鑿下來,運到漢中博物館保存。當時河中另一塊巨石上有“玉盆”二字,也被完整鑿下,運到漢博,連同石門前的“石門頌”、石門銘、大開通等摩崖石刻,全部取下,以免水淹。這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無疑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