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術語,指依袈裟對出家者之不同意義而有之十二種異稱。據佛制比丘六物圖載,此十二名即:(一)袈裟,梵語kas!a^ya 之音譯,意謂壞色、不正色。係為異於俗之服,不著正色,能令貪心不起之衣。(二)道服,修道者之衣。(三)出世服,出離世俗者之衣。
(四)法衣,如法之衣。(五)離塵服,遠離六塵者之衣。(六)消瘦服,以此服有損消煩惱之功德,故稱之。(七)蓮華服,離染著而得清淨,猶如蓮花。(八)間色服,用不正之間色以避五正色。(九)慈悲服,行慈悲者之服。(十)福田衣,即袈裟之條相如世間田疇,世間田可長嘉禾以養色身,法衣之田則弘四利,增三善心,養法身慧命。(十一)臥具,與被褥相似。(十二)敷具,形似敷物。
又依釋氏要覽卷上則稱:(一)袈裟,(二)離染服,(三)出世服,(四)無垢衣,(五)忍辱鎧,(六)蓮花衣,(七)幢相,(八)田相衣,(九)消瘦衣,(十)離塵服,(十一)去穢衣,(十二)振越。此外尚有無上衣、解脫服、無相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衣、功德衣等名稱。[金剛般若疏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