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袁隆平與興安大米
- 作者:趙艷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270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作品以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在興安盟改造鹽鹼地,將萬頃荒地變為“大糧倉”的艱辛歷程為敘事主線,講述興安盟人民向荒漠要糧、向鹽鹼地要糧的故事,表現了共產黨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智慧農業,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遠見與擔當,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構想。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袁隆平的第三個夢想 | 第二章 喚醒沉睡的土地 | 第三章 改革開放的春天 |
---|---|---|
一、院士來到興安盟 二、攻克難關 三、奇蹟!鹽鹼地變綠洲 四、草原上的海水稻 五、袁夢計畫 | 一、移民:鄉土的蝶變 二、朝鮮難民與興安墾荒史 三、生生不息的洮兒河 四、紅色水稻第一田 五、他鄉暖陽 | 一、霍林河畔種稻人 二、探尋生存之路 三、回歸的稻香 四、綠色先行 五、鹽鹼灘挺起的脊樑 |
第四章 牽手,行走的第二故鄉 | 第五章 走一條大農業發展的路子 | 第六章 百年追夢圓夢小康 |
---|---|---|
一、南繁北育記 二、堅守與仰望 三、沙地中也能開出花來 四、農民水稻專家 五、草原上的“巴克西” | 一、科技崛起 二、袁隆平與興安盟大米的脫貧樣本 三、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 四、“我在興安有一畝稻田” 五、他們,接過改革的接力棒 | 一、中國北方新糧倉 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三、袁隆平的全球視野 四、一粒種子,拯救世界 五、一針一線織出“平安瓶” |
創作背景
2018年10月16日,第38個世界糧食日,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內蒙古興安盟,88歲高齡的袁隆平親到現場,坐輪椅出席揭牌儀式。內蒙古作家趙艷正是在看到袁隆平出席揭牌儀式的視頻之後,萌生了寫作的衝動。“小時候通過書本了解到了袁老的事跡,沒想到我的家鄉也會和袁老有交集。當我知道袁老是帶病出席揭牌儀式的時候,內心一下就被震撼了。”趙艷說,“袁老在興安盟建工作站,是給興安盟人民送來了一份‘大禮’,我也要回贈袁老一份禮物。”為完成這份禮物,趙艷歷時3年多時間,深入田間地頭採訪當地農民和工作站的科研人員,遠赴海南了解“袁夢計畫”的相關情況,花費大量心血,創作出《袁隆平與興安大米》。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袁隆平與興安大米》中書寫的人物數十個,其中雙榆樹嘎查駐村第一書記韓軍這個人物寫得比較鮮活。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入駐後,韓軍帶領雙榆樹嘎查農牧民種稻。人們眼中的韓軍,年輕帶著朝氣,穿著簡樸的運動裝,身材瘦高,皮膚黝黑,臉上掛著晴朗的笑容。他被上級委派到雙榆樹嘎查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調查,一年內走遍了全村363戶人家,記下5本厚厚的民情日記。他走村串戶、盤腿上炕,跟牧民拉家常、摸情況、想對策,一個駐村幹部深入民眾、為百姓服務的形象躍然紙上。古城村書記趙曉芳也是寫得較為成功的人物。他身材壯實,臉色黑紅,聲音洪亮,人們常常被他的爽朗、幽默感染。他帶領村民,在袁隆平院士指導下,成功地種植出“冷水有機稻”,再現“水稻之鄉”的盛景。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古城村建立種子繁育基地,水稻品種技術的改良給古城村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此外,種稻戶朴成奎、張海峰,朝鮮族技術員、本地水稻專家朴勇基,農民水稻專家柳玉山、尹萬鉉,與蒙古族兄弟結成“安達”的朝鮮族金鳳石夫婦 ,相識相愛的趙龍元與朝鮮族女子金粉善等人物,也都刻畫得活靈活現。
《袁隆平與興安大米》整部作品用文學語言敘述,許多景物描寫和心裡描寫採用的是抒情散文語言。“草原上盛開的金達萊,一片艷麗,在淒涼孤寂的歲月里,散發出多少芳香,給了他們多少企盼。”“在布穀鳥開始鳴叫的季節里,大片杏樹的花香瀰漫了鄉野,稻農們開始了育苗、插秧的勞作。”美麗景色的描寫緊扣人物的心靈深處。在集中描寫興安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第二章里,“融為一體”這4個字多次出現,深深地表達了各民族人民與這片土地的融合、各民族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共同奮鬥的感人事跡。此外,朝鮮族民歌《搬家歌》、蒙古族民歌《可愛的棗紅馬在賓士》的引用,以及山東移民方言的運用、北方正月十五“填倉”和煎餅卷著大蔥吃的民俗描寫,給該作品增添了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
作品影響
2022年5月28日,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遠方出版社主辦的《袁隆平與興安大米》研討會在北京、呼和浩特兩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並致辭。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袁隆平與興安大米》 | 2021年12月 | 遠方出版社 | 978-7-5555-1651-4 |
作者簡介
趙艷,漢族,內蒙古興安盟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簽約作家,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五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班、內蒙古大學第七屆文藝評論高研班學員。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圖布台》、長篇紀實文學《紅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