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平(江西理工大學教師)

袁海平(江西理工大學教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海平,男,工學博士,副教授,中共黨員,1977年6月生,江西九江人,主要從事岩體流變損傷斷裂的理論與工程套用、礦山地壓監測與控制、礦山數位化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袁海平同志主要從事岩體流變損傷斷裂的理論與工程套用、礦山地壓監測與控制、礦山數位化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高硬岩礦柱地壓顯現及時間相依性研究》、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創新基金項目《誘導條件下軟弱複雜岩體自然崩落機理研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海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九江
  • 出生日期:1977年6月
  • 畢業院校:南方冶金學院
  • 職業:江西理工大學教師
  • 主要成就: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EI收錄14篇,SCI收錄3篇並獲得多項獎項
  • 代表作品:《超高硬岩礦柱地壓顯現及時間相依性研究》《龍橋鐵礦岩層監控技術研究》等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研項目,學術成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0年6月和2003年6月分別獲南方冶金學院採礦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6年6月獲中南大學岩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7年12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8年4月進入北京科技大學力學博士後流動站。現為江西理工大學第三批中青年骨幹教師,第二屆《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編委,江西理工大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理工大學安全教研室主任。

主講課程

高等岩石力學、有限元基礎、岩土工程數值分析、彈塑性力學、邊坡工程。

研究方向

岩土力學與工程。主要從事岩體流變損傷斷裂的理論與工程套用、礦山地壓監測與控制、礦山數位化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袁海平
袁海平

主要貢獻

參與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露天礦境界外駐留礦體開採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等科研課題10餘項,主持6項,取得重要成果,其中《露采特大礦複雜和滑動地層大規模擴幫邊坡角最佳化及滑移線分條模擬》項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校企合作科研自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以本人身份已累計到款並參與校級提成經費75.5萬元。具有較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強學術水平和獨立完成科研課題的基本能力,先後在《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岩土工程學報》等國內外知名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EI收錄14篇,SCI收錄3篇。
在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曹平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高硬岩礦柱地壓顯現及時間相依性研究》中,袁海平同志全面負責岩石亞臨界裂紋擴展斷裂實驗,採用雙扭試樣常位移鬆弛法,測定了某礦岩亞臨界裂紋擴展速度與應力強度因子之間的關係及其斷裂韌度值,獲得了該礦岩的應力腐蝕亞臨界裂紋擴展是拉應力和裂紋尖端物質與環境中的腐蝕介質發生化學反應,使化學健斷裂兩種機制聯合作用的重要結論,從而從機制上明確了岩石斷裂機理。與此同時,在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創新基金項目《誘導條件下軟弱複雜岩體自然崩落機理研究》及其博士論文《誘導條件下節理岩體流變斷裂理論與套用研究》中,基於岩石粘彈塑性共存蠕變實驗結果,對典型Burgers蠕變模型進行了改進,首次提出了一種稱之為M-C的塑性元件,建立了相應流變模型,並引入流變斷裂類應力強度因子概念,推導了以應力強度因子、分支裂紋長度和時間為內變數的相應勢函式,建立了多種破壞機制時的岩石統一流變斷裂準則,有力推動了採礦岩石力學的理論發展,研究成果為礦岩自然崩落採礦、礦岩覆岩條件下開採、採空區頂板冒落規律與空區處理、工程岩體穩定性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平台與科學依據,對岩體工程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科研項目

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面負責流變實驗和斷裂實驗,2005;
參與完成金川有色金屬集團公司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金川Ⅲ礦區高應力破碎礦岩條件下自然崩落法研究》,342萬元,專題三課題負責,2006年12月結題;
主持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創新基金項目《誘導條件下軟弱複雜岩體自然崩落機理研究》,2006年結題;
主持2008江西省教改課題《《岩石力學》數值實驗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XJG-08-84-5),在研項目;
主持校企科技合作項目《龍橋鐵礦岩層監控技術研究》,契約經費106萬元,2008年結題;
主持校企科技合作項目《馬坑鐵礦數位化礦山的三維空間模型研究與建立》,契約經費35萬元,2008年結題;
主持校企科技合作項目《馬坑鐵礦二期工程數位化模型開發與套用研究》,契約經費42.5萬元,在研項目;
主持校企科技合作項目《龍橋鐵礦採空區監測及岩石冒落規律研究》,契約經費40萬元,在研項目。

學術成果

先後在國內外知名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EI收錄14篇,SCI收錄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08年來代表作有:
1、Mechanism study on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of flabby and intricate ore rock,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6,16(3): 723-727(SCI、EI 收錄)。
2、分級加卸載條件下軟弱複雜礦岩蠕變規律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8):1575-1581(EI 收錄)。
3、岩石粘彈塑性本構關係及改進的Burgers蠕變模型,岩土工程學報,2006,28(6): 796-799(EI 收錄)。
4、金川礦岩亞臨界裂紋擴展試驗研究,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7(2): 380-384(EI 收錄)。
5、軟弱複雜礦岩亞臨界裂紋擴展機理分析.礦冶工程,2008,28(4): 6-9(中文核心)。
6、流變斷裂型礦岩自然崩落速率模擬預測.採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8,25(3):341-346(中文核心)。
7、節理岩體蠕變特性試驗研究.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 30(1):1-3。
8、誘導條件下節理岩體流變斷裂自然崩落判據研究.金屬礦山,2009,(7)。

獲獎記錄

2007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2007年度江西理工大學套用科學學院教學競賽三等獎1項。
參與完成教育部科技成果《金屬礦山應力測量與聲波探測關鍵技術及其工程套用》,成果登記號360-08-2G240927-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