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譙樓

袁州譙樓

袁州譙樓,又稱宜春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州譙樓位於江西宜春市中心城區鼓樓路步行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專門從事時間工作的地方天文台。

袁州譙樓於南唐保大二年(公元 944年)由刺史劉仁瞻建造,屬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府滕強恕擴建,擴建後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為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州譙樓
  • 建設時間:公元 944年
  • 地理位置:江西省宜春市
  • 保護級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人劉仁瞻
建設沿革,文物特點,文物遺存,主體建築,儀器儀表,文物研究,研究背景,立項研究,研究成果,文物價值,文物保護,史料記載,文化傳說,旅遊信息,

建設沿革

袁州譙樓於南唐保大二年(公元 944年)由刺史劉仁瞻建造,屬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初建譙樓,是為敲鼓報時用的城樓。
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府滕強恕“稍新譙樓”並置銅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水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添水桶、更籌、鐵板、鼓角,設陰陽生輪值,候籌報時,建成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天文台。
明萬曆年間,袁州譙樓的觀天台置有測天之器--銅璇璣,一種古代測天用的渾儀,白天可觀測太陽,晚上可觀測星星和月亮,其用來測定時間的有效時間區間比圭表或日晷大多了。
明萬曆年間,袁州知府鄭淳典對袁州譙樓進行了修繕,不僅恢復了宋代滕強恕時代的舊貌,還將唐朝掌管觀天象、推曆法的欽天監台正袁天罡的神像供在譙樓里。

文物特點

袁州譙樓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呈“π”字形跨街而立,設有南北兩個觀天台。這是全世界現存唯一一座“π”字形布局的古天文台。
袁州譙樓
南北兩個觀天台上陳列著地動儀、日晷、黃道經緯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樓內有銅壺滴漏、古鐘、大鼓等測時、報時設施。

文物遺存

主體建築

古天文台以磚石築台,台高12.8米,占地總面積780平方米,主台和南北觀天台呈 “π” 字形布局,東西兩拱上端各陽刻有“鼓樓”、“餘暉”四個大字。現存房屋六間,樓柱二十四根,均歪斜,東八柱、中八柱往東歪,西八柱往西歪,但樓頂平整,數百年不倒。
袁州譙樓南台牆基部分為南宋時期砌築,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銘文磚;台牆為明清兩代維修砌築,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銘文磚;石構券拱為明代砌築。譙樓棟樑上題有“大清光緒十四年”款。

儀器儀表

袁州譙樓不僅具有鼓樓的守時、授時功能,還有測時、觀天象的天文功能,只不過樓上的各種原有設備現已完全失散。只能根據文獻記載進行研究。鼓樓有銅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水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添水桶、更籌、鐵板、鼓角等儀器儀表。
袁州譙樓
銅壺滴漏
袁州譙樓的“銅壺滴漏”用了四隻銅壺,由上而下依次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分壺,互相疊置。最上面的銅壺“夜天池”裝滿水後,水即從壺底小孔逐漸流入“日天池”“平壺”,再從最下一級的“萬分壺”滴流入“水海”,“水海”中有一根浮子托著的“漏箭”(刻有12時辰和100刻),水海中水逐漸增多,漏箭逐漸上升,就可從漏箭上讀出時辰。宜春鼓樓主要是採用“銅壺滴漏”等儀器來守時、報時和測時,其所測時間與鐘錶相比每天只差20秒。
更籌
袁州譙樓還置備了“更籌”,從“漏箭”上讀出時辰後即可定時報時。
影表和定南針
南宋嘉定滕強恕給袁州譙樓置備的影表和定南針,構成了一套天文測時系統。定南針是一種磁指南針,以確定當地的子午線方向。影表的影是指日影,表則是一根竿子。
圭表
袁州譙樓則把圭表的功用加以變化、擴展,成了能測定白天任何時刻的天文定時器。
銅璇璣
明萬曆年間,袁州譙樓的觀天台置有測天之器--銅璇璣,白天可觀測太陽,晚上可觀測星星和月亮,其用來測定時間的有效時間區間。

文物研究

研究背景

1989年,南昌大學退休教授欒杏麗在編寫《江西省科技志·天文章》時,發現明正德版《袁州府志》、《江西通志》《宜春縣誌》等天文測時相關記載。
欒杏麗在北師大物理系讀書時,學過天文,聯繫所學知識,從《袁州府志》記載的銅壺、夜天池等名稱來看,這是一套四級補償式浮箭漏,屬於守時系統部分;鐵板、鼓角則屬於報時系統。這兩個系統是任何一座鼓樓所必備的。
欒杏麗發現,滕強恕置備的器物中有兩件特別重要,那就是影表和定南針,它們構成一套天文測時系統,而且滕強恕還築了台(一般鼓樓都是圓形或方形建築,沒有台),把它們放在室外的台上就能測時。滕強恕還設陰陽生輪值,候籌報時。
欒杏麗認為,袁州譙樓上有了天文測時儀,就使它與一般的鐘鼓樓有了質的區別。即,一般的鐘鼓樓只能從事守時和報時的工作,不能測時。因此,他認為袁州譙樓不是一般的鼓樓,而是一個天文台。

立項研究

1992年,江西省科委立項,由原江西大學(現南昌大學)承擔並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宜春市博物館合作,對袁州譙樓進行考證和研究。

研究成果

建築年代
袁州譙樓南台牆基部分為南宋時期砌築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銘文磚;台牆為明、清兩代維修砌築,並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銘文磚;石構券拱為明代砌築;譙樓棟樑上題“大清光緒十四年”款,推斷現存建築歷經宋、明、清。
1994年,江西省科委邀請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館、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本省的8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對袁州譙樓進行了深入考察和論證,最終確認:“創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的袁州譙樓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遺址。”

文物價值

中國古天文學界一直認定,國內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遺址是河南登封觀星台(約建於元朝初年,13世紀晚期)。袁州譙樓天文台遺址的確認,比河南登封觀星台早了50餘年。
國外最古老的天文台遺址,是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現存的帖木兒帝國時建造的天文台(約建於公元1418年),也比袁州譙樓晚了兩個世紀。

文物保護

2006年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袁州譙樓傳說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由江西省文物局呈報的《袁州譙樓保護規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正式發文批覆。

史料記載

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載:“譙樓。府治東。宋嘉定間郡守滕強恕建。築台,為樓五間。原置銅壺一座,並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分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添水桶,更籌,漏箭;鐵板,鼓角。設陰陽生輪值,候籌報時。”

文化傳說

紀念袁天罡
傳說袁州譙樓的來歷與袁天罡相關。
袁天罡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古天文學家,唐太宗時任欽天監,北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袁天罡當年在宜春袁州生活長大,從小便迷上了天文地理,成天就想著觀天相、測地貌,研究其中玄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人說袁州府地形狀像烏龜,馬上來了興致,經過仔細觀察,果然如此,於是便請工匠在城裡的幾個方位鑿了龜鼻、龜眉、龜眼五口井,成全了完整的龜形。他對天文的觀測更是痴迷,只要是晴天,日觀太陽升落,夜測星辰變化,連續幾十年堅持不懈,並發明了一種叫銅璇機的觀天設備,把自己的心得記下來,許多次向熟人預報天氣,還真準呢,因而被人們越傳越神。他死後就葬在宜春府衙西側不遠處,宜春人還於南唐保大二年(954年)建了一座紀念他的祠堂,這就是最初的袁州譙樓舊址。
滕強恕建樓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新上任不久的袁州知府滕強恕在家中設晚宴宴請本地知名人士。滕知府看看自己做的報時規盤,早已過了晚飯時間。因為夏天時規受陽光的影響夏天走得較慢,一直等到天黑,客人才相繼到來。事後,滕強恕越想越覺得不對勁,這不過是吃晚飯,要是碰上軍情什麼的,豈不要誤了大事?於是,決心建一座完整的測、報時辰譙樓。
樓址方面,滕知府想到了袁天罡祠,袁先人本就是宜春的天文師,還有他發明的觀天設備存留著,在紀念他的祠堂上重建完整的測時、守時、報時樓宇,也是對他最好的告慰。中秋,滕知府親自主持開始動工。土建工程進度很快,可採購樑柱料時卻遇到了麻煩,派去選料的人因時限緊,左尋右找買回來的24根杉木雖然粗大,卻都不夠直。滕知府聞知後很著急,就召集工匠們商量怎么辦。一位木匠對著24根木頭來回睃視,建議說:“人雙手撐開可以托舉重東西,把這些樑柱順勢分到一起,歪斜著該也同樣能有力撐起屋子。”大家聽後都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形成了東八柱、中八柱往東歪,西八柱往西歪的格局,撐起歇山重檐的樓頂,一直巍然挺立不倒,成就了建築史上的一個傑作和奇蹟。譙樓完工後,又添置了銅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更籌、鐵板鼓角等器具,設陰陽生輪流值守,每日負責擊鼓報時。

旅遊信息

1985年12月江西省政府批准列為省級風景名勝景點。經過全面修復,恢復明清格調的宜春鼓樓和一座頗具宜春地方特色的天文廣場,正式向市民開放,其古典韻味與現代氣息、傳統風貌與開放意識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延續著底蘊深厚的宜春文脈。現為宜春城內最著名景觀之一。
袁州譙樓
2003年,宜春市委、市政府投資修繕袁州譙樓,保持了譙樓歷史原貌,恢復了銅壺滴漏、鍾、鼓、圭表等測時、守時和報時器具,添置了地動儀、黃道經緯儀、渾象、日晷、星晷、人體日晷等天文儀器。
宜春以袁州譙樓為中心,新建了占地30畝的天文廣場,在地面上鋪設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古代四象圖案,以及與天文有關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星和八卦符號等,供廣大市民和遊客參觀遊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