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柔比星超順磁性納米粒經皮治療皮膚腫瘤的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盧曉陽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柔比星超順磁性納米粒經皮治療皮膚腫瘤的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盧曉陽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超順磁性納米粒(SPN)是一種新型的、可定位治療腫瘤的靶向給藥系統,因其具有可靶向性高、載藥量大、毒性低等特點,近年來迅速成為靶向治療學研究的熱點。本項目以表面具有伯胺基團的功能化γ-Fe2O3納米粒為核心,利用親核加成反應將具有羰基的腫瘤化療藥物表柔比星嫁接於γ-Fe2O3納米粒,得到直徑十幾個納米、具有超順磁性的表柔比星超順磁性納米粒(Epi-SPN),並將具有羰基結構的羅丹明B為螢光探針對照,以主動經皮滲透技術和裸鼠皮膚腫瘤模型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在外加磁場作用下,Epi-SPN經皮給藥系統穿透皮膚角質層及靶向皮膚腫瘤細胞的能力和作用機制。本研究結合腫瘤藥物治療學、分子生物藥劑學和材料化學的思路和技術方法,從組織及細胞水平探討超順磁性納米粒經皮吸收靶向腫瘤細胞的轉運機制和動力學過程,為皮膚腫瘤的藥物治療提出新思路,同時為SPN經皮靶向治療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超順磁性納米粒(SPN)是一種新型的、可定位治療腫瘤的靶向給藥系統,其靶向性高、載藥量大、毒性低,可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可控傳遞藥物,近年來迅速成為靶向治療學研究的熱點。本研究以表面具有伯胺基團的功能化γ-Fe2O3 納米粒為核心,利用親核加成反應將具有羰基的腫瘤化療藥物表柔比星(Epi)嫁接於γ-Fe2O3 納米粒,得到直徑十幾個納米、具有超順磁性的表柔比星超順磁性納米粒(Epi-SPN),並將具有羰基結構的羅丹明B 為螢光探針對照,以主動經皮滲透技術和裸鼠皮膚腫瘤模型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在外加磁場作用下,Epi-SPN 經皮給藥系統穿透皮膚角質層及靶向皮膚腫瘤細胞的能力和作用機制。 本研究以Fe3+、Fe2+為主要原材料,通過化學共沉澱法製備SPN,利用SPN表面存在羥基與矽烷偶聯劑發生矽烷反應,引入活性基團伯胺基,然後將表柔比星嫁接至納米粒得到目標產物Epi-SPN。本研究製備得到的超順磁性納米粒粒徑為10nm左右,具有尖晶石/單晶結構,飽和磁化強度為77.8emu/g,具有良好超順磁性;Epi載藥率高(262g/mmol),穩定性和分散性良好;體外細胞培養實驗研究表明Epi-SPN保留了Epi的抗腫瘤活性,能顯著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抑制人黑色素瘤細胞效果呈濃度依賴性提高。研究結果還提示在外加磁場作用下,Epi-SPN可達到目的部位藥效。Epi藥效的發揮通過Epi和SPN解離,釋放Epi產生殺腫瘤作用,H+是影響釋放過程的一個重要分子開關,並且在細胞內pH值較低環境下,Epi逐步從細胞胞漿到細胞核,發揮腫瘤抑制作用;經皮吸收研究結果顯示,這種SPN可通過皮膚組織中的毛囊皮脂腺單元或是水性孔道汗腺導管的途徑穿透皮膚角質層;在裸鼠皮膚腫瘤模型實驗研究中,Epi-SPN有效地抑制荷瘤裸鼠黑色素瘤的生長。 本研究結合腫瘤藥物治療學、分子生物藥劑學和材料化學的思路和技術方法,從組織及細胞水平探討超順磁性納米粒經皮吸收靶向腫瘤細胞的轉運機制和動力學過程,為皮膚腫瘤的藥物治療提出新的可行性思路和實驗研究基礎。截止2013年底,本項目研究內容共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篇,國核心心期刊論文2篇,培養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1名,指導2名本科畢業生完成畢業論文,獲得有關研究方法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2項,同時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較好地完成了預期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