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動量

表征動量是指由於誘導物理動量的作用, 人們對先前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記憶將沿著運動的方向向前發生偏移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征動量
  • 外文名: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 類型:現象
現象簡介,現象定義,

現象簡介

人們對外部世界中運動物體最終位置的判斷, 通常沿著刺激運動的方向發生向前偏移, 研究者最初認為這種向前偏移的現象是物理原理內化的結果( Freyd& Finke, 1984)。同物理世界中運動物體的動量不能立即消失相似, 心理世界的動態表征也不能即時停止。最初的研究者用“表征動量”(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這個概念來描述運動刺激最終位置的記憶沿著刺激運動方向向前發生偏移的現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刺激的特徵、呈現方式、背景特點以及觀察者的特徵等盼鑽屑多種因素都對目標刺激最終位置的表征產生影響(Hubbard, 2005)。Kerzel (2006a)認為, 個體對記憶刺激位置的判斷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 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 “表征動量”概念的外延在不斷地擴展, 並且最初動量原理的內化理論已不能解釋所有關於表征動量的實證性研究, 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和加工水平提出了多種理論來解釋連續變化刺激的位移偏移現象, 但陵定宙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

現象定義

1.1 狹義的表征動量
狹義的表征動量是指, 運動刺激最終位置的記憶會沿著刺激運動的方向發生向前偏移的現象。Freyd和Finke (1984)與Hubbard和Bharucha (1988)對狹義表征動量的行為研究已成為表征動量領域經典的研究範式。Freyd和Finke (1984)向被試依次呈現四個同軸靜止的長方形, 前三個長方形是按照一定的規則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的誘導刺激, 其中第三個刺激是記憶刺激, 第四個刺激是探測刺激。探測刺激有三種定位:沿著誘導方向分別呈現在記憶刺激前面、後面或與記憶刺激的位置重合, 要求被試判斷探測刺激與記憶刺激的位置是否相同。結果發現, 被試更傾向於將誘導方向上在記憶刺激前面呈現的探測刺激判定為與記憶刺激的位置相同, 這說明被試對記憶刺激的再認沿著運動誘導方向發生向前的偏移。Hubbard和Bharucha (1988)呈現的刺激作水平或垂直的連續運動, 要求被試用滑鼠來定位刺激消失時的位置, 通過實際消失位移與判定消失位移的差異來評估偏移的方向和程度。觀察者判定的位移通常在刺激實際消失位移的前面, 並且向前偏移程度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水平運動刺激比垂直運動刺激呈現更大的向前偏移。
上述兩個經典的實證性研究結果一致, 說明表征動量不受淚墓特定的刺激形式和反應方式限制, 而是一種普遍循凳棄存在的現象。在刺激形式方面, 除誘導運動刺激(Freyd & Finke, 1984)或連續運動刺激(Hubbard & Bharucha, 1988)外, 動態行為圖片刺激(Hubbard & Courtney, 2006; Hubbard & Hutchison, 2010)也產生表征動量現象。在反應方式方面, 大部分研究採用的是被動性的判斷反應(Freyd & Finke, 1984), 僅有少量研究要求被試作主動性的定位反應, 例如, Jordan和Knoblich (2004)要求被試主動控制刺激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Jordan, Stork, Knuf, Kerzel和Musseler (2002)允許被試控制刺激的呈現或消失; 最新的研究中, Motes, Hubbard, Courtney和Rypma (2008)採用觸摸反應來測量寒嘗說永表征動量現象。
可見, 在經典範式的基礎上, 通過改變刺激形式或反應方式而擴展的實證性研究中, 發現運動刺激最終定位的偏移現象。但是有些偏移現象已不符合狹義表征動量的概念, 因為:第一, 除刺激誘導動量外, 其它因素(Hubbard, 2005)也影響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錯誤定位。第二, 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錯誤定位在各個方向都可能發生(Hubbard, 2005)。第三, 任何連續變化的刺激如音高(Hubbard, 2010a; Johnston & Jones, 2006)和亮度(Brehaut & Tipper, 1996)等均能產生偏移, 但請協潤己是這些刺激的變化與物理動量無關。第四, 表征動量可以描述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向前錯誤定位現象, 也可以作為內隱時間認知(張志傑, 肖鳳, 黃希庭, 2010; 黃希殃斷斷庭, 郭秀艷, 朱磊, 尹華站, 2006)和內隱樸素理論知識(趙軍艷, 俞國良, 2007)的研究範式。考慮到狹義“表征動量”術語存在的上述問題, 下面介紹外延更廣泛的“表征動量”現象。
1.2廣義的表征動量
狹義的表征動量用來描述誘導物理動量對運動刺激定位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 類似情景還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向心力等也會對運動刺激的最終定位產生影響, 因此研究者以表征重力、表征摩擦力、表征向心力等概念來表示這一類心理現象的共同屬性, 從而擴展了表征動量的含義, 統稱為廣義的表征動量。
1.2.1 表征重力
無論刺激運動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如何變化, 對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定位都存在一個共同屬 性—— 向下偏移。Hubbard (1995)認為刺激位移向下偏移的現象與重力定律一致, 因此稱為表征重力(representational gravity)。在垂直方向上, 同一刺激向下運動比向上運動產生的向前偏移程度更大(Hubbard & Bharucha, 1988; Hubbard & Courtney, 2010); 水平運動的刺激存在向下偏移的現象(Hubbard & Bharucha, 1988; Mochael, 2008); 向下旋轉的刺激比向上旋轉的刺激有更大的向前偏移(Munger & Owens, 2004)。上述研究結果不僅驗證了表征重力的存在, 還說明表征動量與表征重力的共同作用影響運動刺激的最終定位。Hubbard (2008a)研究發現靜止刺激在記憶中的位移呈現向下偏移, 說明表征重力與表征動量不是相互依存而是獨立存在的, 並且表征重力現象更廣泛。不管被試是視覺追蹤運動刺激還是固定注視於某一位置, 都發生表征重力現象(Kerzel, 2003a), 甚至在無重力條件下也發生表征重力現象(McIntyre, Zago, Berthoz, & Lacquaniti, 2001), 進一步說明了表征重力受直覺的、內隱的樸素重力原理影響, 不隨著自身的變化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1.2.2 表征摩擦力
當目標刺激在物體表面上滑動時, 最終位移向前偏移的程度小於目標刺激在無背景情境下的向前偏移, Hubbard (1995)將這種內隱摩擦力減小最終位移向前偏移的現象稱為表征摩擦力(representational friction)。並且, 隨著目標刺激接觸物體數量的增加, 向前偏移減小的程度逐漸增大, 說明誘導摩擦力減小運動刺激的向前偏移, 並且誘導摩擦力越大, 向前偏移程度越小, 與隨著摩擦力的增大運動物體動量減小的客觀物理觀點一致。目標刺激在陡峭斜面運動比在平緩斜面運動呈現更大的向下偏移(Hubbard, 1995; Bertamini, 1993), 說明表征摩擦力與表征重力共同作用影響運動刺激的最終位移。但是有研究者對表征摩擦力提出了質疑。第一, Kerzel (2003b)認為同時呈現的非目標刺捕獲被試的眼動, 被試對目標刺激注意的減小導致向前偏移的減小, 而不是誘導摩擦力的作用。第二, Cooper和Munger (1993)的研究發現目標刺激與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不影響向前偏移的程度, 與摩擦力原理不一致。但是這些質疑不能證實運動刺激不存在表征摩擦力現象, 可能在該情境下其他因素比誘導摩擦力對運動刺激定位的影響更大, 誘導摩擦力不占主導地位。
1.2.3 表征向心力
目標刺激沿圓周軌跡運動時, 發現刺激在圓周切線方向上發生向前偏移的同時, 還向圓周中心發生偏移。Hubbard (1996)認為沿切線方向向前的偏移與表征動量一致, 並將向圓周中心偏移的現象稱為表征向心力(represent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Freyd和Jones (1994)呈現螺旋運動的刺激, 要求被試判斷其彈離螺旋管後做直線、曲線還是螺旋運動, 發現被試更傾向於主觀的選擇螺旋運動而不是符合客觀物理原理的曲線運動, 驗證了曲線運動的刺激存在表征向心力現象。進一步發現, 影響表征向心力的因素有很多。第一, 隨著圓周或曲線的軌跡半徑和刺激運動速度的增加, 表征向心力增大(Hubbard, 1996)。第二, 被試的眼動影響表征向心力:當被試注視刺激時, 向前偏移增大, 向中心偏移減小; 而當被試注視圓周中心點時, 向前偏移減小, 向中心偏移增大(Kerzel, 2003b)。第三, 由於神經加工機制的不同和日常習慣或經驗的差異, 刺激順時針運動比逆時針運動時呈現更大的位移變化(Freyd & Jones, 1994)。但是, Hubbard (1996b)發現刺激順時針與逆時針運動對偏移無顯著影響, 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可見, 在經典範式的基礎上, 通過改變刺激形式或反應方式而擴展的實證性研究中, 發現運動刺激最終定位的偏移現象。但是有些偏移現象已不符合狹義表征動量的概念, 因為:第一, 除刺激誘導動量外, 其它因素(Hubbard, 2005)也影響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錯誤定位。第二, 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錯誤定位在各個方向都可能發生(Hubbard, 2005)。第三, 任何連續變化的刺激如音高(Hubbard, 2010a; Johnston & Jones, 2006)和亮度(Brehaut & Tipper, 1996)等均能產生偏移, 但是這些刺激的變化與物理動量無關。第四, 表征動量可以描述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向前錯誤定位現象, 也可以作為內隱時間認知(張志傑, 肖鳳, 黃希庭, 2010; 黃希庭, 郭秀艷, 朱磊, 尹華站, 2006)和內隱樸素理論知識(趙軍艷, 俞國良, 2007)的研究範式。考慮到狹義“表征動量”術語存在的上述問題, 下面介紹外延更廣泛的“表征動量”現象。
1.2廣義的表征動量
狹義的表征動量用來描述誘導物理動量對運動刺激定位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 類似情景還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向心力等也會對運動刺激的最終定位產生影響, 因此研究者以表征重力、表征摩擦力、表征向心力等概念來表示這一類心理現象的共同屬性, 從而擴展了表征動量的含義, 統稱為廣義的表征動量。
1.2.1 表征重力
無論刺激運動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如何變化, 對運動刺激最終位移的定位都存在一個共同屬 性—— 向下偏移。Hubbard (1995)認為刺激位移向下偏移的現象與重力定律一致, 因此稱為表征重力(representational gravity)。在垂直方向上, 同一刺激向下運動比向上運動產生的向前偏移程度更大(Hubbard & Bharucha, 1988; Hubbard & Courtney, 2010); 水平運動的刺激存在向下偏移的現象(Hubbard & Bharucha, 1988; Mochael, 2008); 向下旋轉的刺激比向上旋轉的刺激有更大的向前偏移(Munger & Owens, 2004)。上述研究結果不僅驗證了表征重力的存在, 還說明表征動量與表征重力的共同作用影響運動刺激的最終定位。Hubbard (2008a)研究發現靜止刺激在記憶中的位移呈現向下偏移, 說明表征重力與表征動量不是相互依存而是獨立存在的, 並且表征重力現象更廣泛。不管被試是視覺追蹤運動刺激還是固定注視於某一位置, 都發生表征重力現象(Kerzel, 2003a), 甚至在無重力條件下也發生表征重力現象(McIntyre, Zago, Berthoz, & Lacquaniti, 2001), 進一步說明了表征重力受直覺的、內隱的樸素重力原理影響, 不隨著自身的變化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1.2.2 表征摩擦力
當目標刺激在物體表面上滑動時, 最終位移向前偏移的程度小於目標刺激在無背景情境下的向前偏移, Hubbard (1995)將這種內隱摩擦力減小最終位移向前偏移的現象稱為表征摩擦力(representational friction)。並且, 隨著目標刺激接觸物體數量的增加, 向前偏移減小的程度逐漸增大, 說明誘導摩擦力減小運動刺激的向前偏移, 並且誘導摩擦力越大, 向前偏移程度越小, 與隨著摩擦力的增大運動物體動量減小的客觀物理觀點一致。目標刺激在陡峭斜面運動比在平緩斜面運動呈現更大的向下偏移(Hubbard, 1995; Bertamini, 1993), 說明表征摩擦力與表征重力共同作用影響運動刺激的最終位移。但是有研究者對表征摩擦力提出了質疑。第一, Kerzel (2003b)認為同時呈現的非目標刺捕獲被試的眼動, 被試對目標刺激注意的減小導致向前偏移的減小, 而不是誘導摩擦力的作用。第二, Cooper和Munger (1993)的研究發現目標刺激與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不影響向前偏移的程度, 與摩擦力原理不一致。但是這些質疑不能證實運動刺激不存在表征摩擦力現象, 可能在該情境下其他因素比誘導摩擦力對運動刺激定位的影響更大, 誘導摩擦力不占主導地位。
1.2.3 表征向心力
目標刺激沿圓周軌跡運動時, 發現刺激在圓周切線方向上發生向前偏移的同時, 還向圓周中心發生偏移。Hubbard (1996)認為沿切線方向向前的偏移與表征動量一致, 並將向圓周中心偏移的現象稱為表征向心力(represent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Freyd和Jones (1994)呈現螺旋運動的刺激, 要求被試判斷其彈離螺旋管後做直線、曲線還是螺旋運動, 發現被試更傾向於主觀的選擇螺旋運動而不是符合客觀物理原理的曲線運動, 驗證了曲線運動的刺激存在表征向心力現象。進一步發現, 影響表征向心力的因素有很多。第一, 隨著圓周或曲線的軌跡半徑和刺激運動速度的增加, 表征向心力增大(Hubbard, 1996)。第二, 被試的眼動影響表征向心力:當被試注視刺激時, 向前偏移增大, 向中心偏移減小; 而當被試注視圓周中心點時, 向前偏移減小, 向中心偏移增大(Kerzel, 2003b)。第三, 由於神經加工機制的不同和日常習慣或經驗的差異, 刺激順時針運動比逆時針運動時呈現更大的位移變化(Freyd & Jones, 1994)。但是, Hubbard (1996b)發現刺激順時針與逆時針運動對偏移無顯著影響, 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