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攤簧戲

衢州攤簧戲,中國浙江省衢州市傳統戲劇,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衢州攤簧戲
  • 主題詞:衢州,攤簧戲,傳統戲劇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戲劇
  • 起源時間:清嘉慶年間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衢州市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衢州攤簧戲原是一種戲劇代言體說唱形式的曲藝,素以曲調優美、文雅抒情著稱,清嘉慶年間(1796-1820)流入衢州。衢州攤簧曲目豐富,較流行的有:《馬前潑水》、《瘋僧掃泰》、《磨坊贈銀》、《三娘教子》、《法海斷橋》、《崔氏逼寫》、《下山遊春》、《貂嬋拜月》、《龐英拜佛》、《許仙相會》、《蘆村表情》、《賣草囤》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衢州攤簧戲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漸漸衰落。攤簧坐唱班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出現的幾率越來越少,處境維艱,瀕臨湮沒的邊緣。

歷史淵源

清嘉慶年間(1796-1820)流入衢州,據傳由江山船(篙白船)上的船娘(藝妓)從蘇州一帶學來後傳到岸上,以文人墨客等有閒階層為主聚集愛好者學唱自娛,此為衢州攤簧坐唱之始。清末,由徽班藝人搬上舞台,當時,除崑腔班外,三合班、徽班及其他班子都唱攤簧。流行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金華、上饒、遂昌等地,以及閩、浙、贛、皖四省交界地區。

基本內容

衢州攤簧從說唱藝術衍變成戲曲曲種後,又反過來影響坐唱攤簧,促使攤簧坐唱班演唱格局戲曲化,有行當之分,並採用戲曲樂隊建制等。衢州地區的攤簧以坐唱班形式為多數,尤以衢城各行業青年參加的“靜樂軒”班社稱著。攤簧坐唱班有單檔、雙檔、多檔之分,同時分別兼敲鼓板、拉胡琴、彈三弦、打揚琴、彈琵琶、吹笙等。一般演唱於婚嫁、上樑等喜慶場合,喪事則拒唱。
由於戲曲是當時影響大眾的主要藝術形式,因而衢州攤簧受戲曲表演影響,曲調從民間歌謠向板腔體變化(尚未過渡到板腔變化體),並衍生出男、女宮調。演唱曲目以明清傳奇之摺子為主,慣稱“前攤”。同時,也學說一些時令小戲,慣稱“後攤”(也稱“油攤”)。衢州攤簧曲目豐富,較流行的有:《馬前潑水》、《瘋僧掃泰》、《磨坊贈銀》、《三娘教子》、《法海斷橋》、《崔氏逼寫》、《下山遊春》、《貂嬋拜月》、《龐英拜佛》、《許仙相會》、《蘆村表情》、《賣草囤》等。

基本特徵

衢州攤簧從文人休閒形式發展成商業文化後,其活動範圍基本局限於農村,其對象以農民、手工業中和城鎮平民為主。因此,衢州攤簧曲文通俗,道白口語化,曲調上口,鄉土氣息濃郁。

瀕危狀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衢州攤簧戲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漸漸衰落。攤簧坐唱班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出現的幾率越來越少,處境維艱,瀕臨湮沒的邊緣。

保護措施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衢州攤簧戲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8年11月,被列入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6月,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