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方碑

衡方碑

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門生朱登等為其所立的頌德碑。碑23行,行36字,隸書。碑陰存題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額陽文隸書“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二行之間有豎格線。碑原在山東汶上縣西南十五里郭家樓前,清雍正八年汶水泛濫,碑陷臥,後重立。現藏山東泰安岱廟。存世最早的拓本為明本,首行“方”字,第六行“都尉將”的“將”字未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方碑
  • 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
  • 建立時間:東漢建寧元年
  • 性質:頌德碑
基本介紹,詳情,評價,風格特徵,書法家衡方,

基本介紹

衡方碑》也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用筆極為有力,筆畫豐潤,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內圓的效果。其結體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字型方整嚴峻,有下緊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緊湊,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白很少,但又毫無侷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說:“足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矣。”清姚華《弗堂類稿》跋此碑說:“《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何紹基稱其“方古中有倔強氣”。此碑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楊守敬說它“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
衡方碑的來歷:門生故吏朱登等乃鐫石以頌其功德。碑文末行有兩行小字:“門生平原樂陵朱登字仲希書。”翁方綱以為朱登就是書碑人。此碑自宋歐陽修以來,迭經著錄,為著名漢碑之一。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碑高2.40米,寬1.10米,厚0.25米。原在山東汶上縣西南十五里郭家樓前,現在山東泰安岱廟東碑廊。

詳情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立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門生朱登等為其所立的頌德碑。碑高2.40米,寬1.1米,厚0.25米。碑陽隸書23行,滿行36字,共815字,字徑4厘米;以文詞溫潤、字型渾古著稱於世。此碑碑陰原有字,據《翟氏隸篇》記載,可辨者23行71字。清嘉慶四年(1799年)十月,錢塘人黃小松捶拓後發現“故吏故民門生”等字最清晰,現已全部漫滅。碑首額下有穿,額隸書,陽刻“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計2行10字,字徑9厘米,字型渾樸古雅。
《衡方碑》原立於汶上縣次丘鎮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濫決口,該碑陷臥,村人郭承錫等復建。1953年移至山東泰安岱廟炳靈門內保存,1983年10月移岱廟碑廊,現已泐剝341字。此碑銘文書法以體豐骨壯的隸書聞名,筆畫端正穩重,儀態敦厚,筆意粗壯古拙,嫵媚動人,與張遷碑共為歷代書法家臨摹之範本。此刻為一級文物藏品。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碑額為隸書,陽文。東漢建寧元年(168年)刻,在山東汶上縣。風格似《張遷碑》一路。波磔渾厚含蓄。不似《禮器》鋒芒畢露。清代隸書大家伊秉綬字從《張遷》、《衡方》出,是隸書體格中正宗的一路。用筆多方,開魏晉楷書筆法的先河。翁方綱評定說:“此碑書體寬綽而潤,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真卿正書之漸。”楊守敬說:“此碑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惜此碑字跡多漫漶,筆道不清晰,初學者選臨,似有困難。臨寫此碑要謹防流於古板僵木的弊端。----《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

評價

歷代書法理論家都對衡方的書法及《衡方碑》的史料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如: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此碑書體寬綽而潤,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真卿正書之漸。勢在《景君銘》、《鄭固》之間。”
清何紹基評比碑云:“方古中有倔強氣。”
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字型方正深朴,與《張遷碑》可以伯仲。”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凝整則有《衡方》。”
楊守敬《平碑記》:“此碑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
清姚華《弗堂類稿》:“《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

風格特徵

說起《衡方碑》我們不得不再說說它的審美趣尚、審美特色和風格特徵:
風格
《衡方碑》代表了漢隸中壯美一路的風格典型,並在此種審美趣尚的直接牽引下,使我們在其碑刻上,幾乎很難捕捉到它的節奏點,更無法尋找到人為的精意雕鑿,只有在那時顯剝蝕的粗重線條以及茂密偏長的結構里感受到那種與自然融合的精神意蘊。大概“節奏點”的淡化是由於隸書中所規定的波挑動作在其身上被沖淡所致,而“感受”的促成,又是被其博大的氣勢、古拙的韻味,不可阻擋的力量震懾的結果;因此,可以說《衡方碑》的藝術性格是開放活躍的,它更需要人們多方面的審美經驗的感知和參與。
審美特色
講究氣勢、古拙和力量是《衡方碑》最顯著也是最為本質的審美特色,這使它在漢隸中完全屬於另一種範例。表面上看去,《衡方碑》的藝術樣式是那樣地笨拙古老,體態不符常情,而一些超乎構想的或粗或細,或直或曲,或長或短,或方或圓的線條的矛盾對比又是如此地突出,缺乏柔情。但這一切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衡方碑》的審美特色。我們不妨也可以這么說,那些細緻人微的常理和規定在《衡方碑》的作品樣式上並沒有產生一定的效力,相反那些不合現實比例的“笨拙”結構和缺乏“柔情”但矛盾對比又是異常強烈的線條,卻真正地展示了合乎氣勢和古拙的內在誇張需要,並在力量的積蓄上達到了統一。因此,《衡方碑》的審美特質不僅強烈地表現丁漢代渾然、樸實的時代特徵,同時,也構成了漢代藝術重氣勢講古拙的基本風貌。
藝術性格和形式特徵
“笨拙”的結構和矛盾對比異常強烈的線條,無疑是《衡方碑》獨特的藝術性格和形式特徵;但“笨拙”並不是呆板僵硬;而是與故作姿態的甜俗截然迥異的另一種美,另一種變化的趣尚。《衡方碑》的“笨拙”結構是在變化中求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的風格特徵。《衡方碑》中的線條,為了要與之所造“厚重、寬博”的體勢相協調,同樣採用了“積點成劃”的形式。但在這種步調一致的同時,也適當地變化了某些結字,依靠穿插依靠大小省易,使某些字平實,用以顧全大局。雖然此種變化在漢隸其它碑刻中也同樣存在,不同的是,它的特殊就在於字的結構變化是在空間內部的線條對比中完成的,所以一些注重外部空間結構變化的左右開張的筆勢如“蠶頭燕尾”的線條樣式,就必然會在其外緊內松的結構中完全喪失效應。正因如此,《衡方碑》中同樣存在的“燕尾”就不會象《曹全碑》那樣占據主流並在技巧的運用上來得如此強調。它是線上條的內部勿忙而短促地頓筆、提筆、出鋒,整個運動過程中顯得隱約含蓄,似乎在極力迴避著漢隸中所規定的陳式,如“祖”、“方”、“蓋”等字就是一極好的說明。《衡方碑》的線條基本上承繼了篆書中鋒圓融的樣式,但與篆書平劃勻稱的運動特色截然不同,它飽滿粗重,豐腴樸實,講究運筆的受力點線上條的內部不斷轉換位置和角度。

書法家衡方

衡方,字興祖,東漢平陸人(即山東汶上縣人),曾任會稽東部都尉,右北平(漢朝郡名,今河北省)太守,潁川太守。在漢恆帝時為保衛皇宮的衛尉,統六師之帥。
衡方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屬四大漢隸之一,其現存的書法精品《衡方碑》,史料價值豐厚。此碑字型方拙樸實,以拙取勝,間架穩實厚重,如虎臥闋下,筆畫端正粗壯,筆筆如磐石,折角棱條分明,有嚴峻之態。章法行密字滿,於平正之中存欹斜之變。書法寬綽圓潤、氣勢磅礴,在漢碑中無與倫比,在書法史上也少見。 門生故吏朱登等乃鐫石以頌其功德。碑文末行有兩行小字:“門生平原樂陵朱登字仲希書。”翁方綱氏以為朱登是書碑人。此碑自歐陽修以來,迭經著錄,為著名漢碑之一。碑字結體寬博,筆畫肥厚古拙,方圓兼備,風致高雅,體勢雄偉。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滿,與《史晨》、《曹全》相異趣。碑額陽文隸書,尤有氣魄,結體嚴整,筆畫圓勁,看似平正而神采飛動。清翁方綱稱:“是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矣。……蓋其書勢在《景君》、《鄭固》二碑間也。”(《兩漢金石記》)姚華《弗堂類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何紹基稱其“方古中有倔強氣”。此碑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楊守敬說《衡方碑》“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從唐代顏真卿的書法亦可窺見其流風所及。清代中後期,提倡漢隸和北碑,書風大變,著名書法家伊秉綬學《衡方》,深得其神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