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主任“轉崗”社區家庭醫生》是新民晚報刊播的文字訊息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計委主任“轉崗”社區家庭醫生
- 刊播單位:新民晚報
作品簡介,社會效果,初評評語,所獲榮譽,作品原文,
作品簡介
國家新醫改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強基層,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改革,起到表率作用。如何提升社區的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決定著分級診療推行的效果,近年來,國家衛健委以及各地衛生行政部門出台各項政策,鼓勵專家下基層看門診、帶教,快速提升社區醫療服務能級。本報導源自記者下基層採訪所獲得的一手訊息,通過蹲點採訪醫生和患者,在全市範圍內獨家首發(配合新媒體更詳細的圖片及文字報導),講述了一名原先的醫療行政部門管理人員如何轉型成為社區居民“健康守門人”的故事。
社會效果
除刊發在報紙上的訊息外,題為《大專家為啥樂在基層?穿回白大褂,他是家門口全科醫生》的詳細報導同時刊發在新民網、新民APP。此報導具有前瞻性和示範性,在行業內具有參考意義。報導被新浪、搜狐、東方網等多網站轉載。半年後,上海市衛計委(現為衛健委)也連續發文,力推醫學專家看普通門診、普通專家門診;同時,鼓勵大專家下基層看門診、帶教社區醫生,提升社區醫療水平,緩解大醫院就診壓力,推動分級診療。
初評評語
關注民生特點,始終是新民晚報辦報宗旨。本報導抓住上海醫改的“重頭戲”,對破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日,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原文
衛計委主任“轉崗”社區家庭醫生
國內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孫曉明坐診基層迎來第1000名掛號病人
本報訊 (記者 左妍)卸任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主任崗位後,國內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的孫曉明重新穿上白大褂,在三甲醫院及社區開了全科醫學工作室,還成了居民的家庭醫生。上周末,工作室迎來第1000位掛號病人。
“儘管沒做‘廣告’,預約的病人還是慢慢增多了。”下沉社區的孫曉明最近明顯感覺到,作為居民健康“守門人”的全科醫生越來越吃香,不僅可以解決患者80%以上的健康問題,更成為分級診療的“引路人”。
74歲的老張無法走路,到某三級醫院看病,一堆檢查做下來仍未找到原因。為此,兒子為他訂了一台電動輪椅。偶然間,他來到浦東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孫曉明教授全科醫學工作室”。和孫曉明交流的時間夠長,老張一次小小的咳嗽都被捕捉到,總算找到癥結:發燒了,肺部還有感染。“老年人對發燒、疼痛不敏感,耽誤了治療。”孫曉明說。兩周后,輪椅還沒發貨,老張就已痊癒,行走自如,還叮囑兒子把輪椅退了。如今,只要親戚朋友生病,老張就鼓勵大家去看社區全科醫生。
孫曉明說,在專科,精細化的學科發展讓醫生處理病人往往從病症入手,更對“症”;在全科,更強調對“人”,通過仔細詢問、檢查,把患者的整體情況摸透。因此,全科醫生有一個重要特點:善於跟病人溝通。這就是基層全科醫生和大醫院專科醫生的差別。
上海是我國最早引入社區衛生服務理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地區之一:1997年起,通過連續13年市政府實事項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網路遍及城鄉;2006年,在全國率先實施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2011年起,推進家庭醫生制度構建;2015年,啟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目前,上海有註冊全科醫師7000餘名。到2020年,上海有望達到每萬居民擁有4名全科醫生。
孫曉明早年赴英國留學,主攻全科醫學;回國工作後又赴美從事博士後研究,最終形成在上海全面推進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的一整套想法。但他認為,現階段全科醫生靠培養還不夠,需要專家入駐社區坐診及帶教。於是,他作出示範,從政策制定者變成踐行者。
去年9月,他選擇了浦東濰坊和上鋼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工作室,診室隔壁就是教學室,碰到疑難雜症,隨時跟年輕醫生探討,幫助他們成長。之前,他已在東方醫院開設全科工作室。“社區患者如果需要轉診,東方醫院全科精準對接專科,這樣的‘全科+專科’才是老百姓最期待的服務模式。”孫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