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盉

衛盉

西周周原董家窖藏裘衛盉,通高29厘米,口徑20.2厘米,重7.1公斤。束頸,口沿外侈,有蓋,鼓腹,連襠,足作圓柱形,管狀長流,鋬為長舌獸首狀,蓋與器以鏈環相接。蓋沿及器的頸部均裝飾著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龍紋,流管裝飾三角雷紋,是西周共王時期鑄造的溫酒器。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盉
  • 通高:29厘米
  • 口徑:20.2厘米
  • :7.1公斤
文物概況,蓋內銘文,

文物概況

1975年2月,陝西岐山南麓古周原遺址範圍內的董家村,發現了一處周代的青銅器窯藏。窯內出土了從穆王到宣王時不同時期的青銅器37件,其中大部分銅器上鑄有銘文,對研究從穆王以後到宣王這一段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經濟、法律、土地制度和階級關係等方面的歷史非常重要。特別是恭王時裘衛製作的兩件鼎、一件盉、一件簋,被稱為“裘衛四器”,是研究恭王時代銅器不可多得的標準器。“裘衛四器”中包括衛盉、五祀衛鼎、九年衛鼎和衛簋。〈五年衛鼎〉.是周恭王5年製作,〈九年衛鼎〉做於恭王9,。〈五年衛鼎〉立耳柱足,口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鼎的底部有一層厚厚的菸灰,說明此為一實用器物;口沿下飾以西周晚期常見的以細雷紋填底的竊曲紋飾,銘文鑄在鼎腹內壁上。〈九年衛鼎〉的形制和紋飾與〈五年衛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別,通高37.2公分,口徑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田裡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隸社會制度的基礎,而裘衛四器尤其是其中衛盉和五祀衛鼎、九年衛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隸制土地制度的動搖。

蓋內銘文

該器蓋內有銘文132個字,主要記載了周恭王三年,一個名叫矩伯的奴隸主為向裘衛換取覲見天子的東西,即價值八十朋的玉質禮器和價值二十朋的皮裘禮服,分兩次付給了裘衛1300畝農用土地,作為索取禮品的代價。裘衛把這件事情報告了執政大臣,得到了大臣們的認可,還進行了授田儀式,從而確認了轉移土地歸屬的合法手續。
銘文銘文
衛盉
衛盉銘文中,貝已經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它把當時具有貨幣職能的貝作為衡量和計算商品價值的尺度記載下來,這在西周銅器銘文中尚不多見。
銘文原文:隹( 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於豊,矩白庶人取瑾璋於裘衛。才(裁)八十朋,厥貯,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兩、兩鞈(韋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衛乃雉(矢)告於伯邑父,榮伯,定伯,亮伯,單伯,乃令(命)參(三)有司,司徒,微邑,司馬單輿,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走甫)、衛小子瑤逆者(諸)其卿(饗),衛用作朕文考惠孟寶盤,衛其萬年永寶用。
衛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