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名稱。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改神武軍為行營護軍。神武中軍隸殿前司。前軍改稱中護軍,左軍稱前護軍,後軍稱後護軍,原稱巡衛軍的一支稱左護軍,川陝吳玠所部稱右護軍,王彥部稱前護副軍。...
清 昭連 《嘯亭續錄·御營制度》:“定製,護軍統領一人,率其屬預往相度地勢廣狹,同武備院卿,司幄及工部官設立行營。”郭沫若《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我便趕到總部行營。”2.移營,指行軍。《新五代史·周太祖紀》:“ 威 ...
正藍旗在崇文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前鋒營、護軍營平時警衛宮禁,皇帝外出巡幸則保衛行營。“駐防”八旗兵,分別駐紮在全國各地的軍事重鎮,負責保家衛國防止的重任外侵.
屯駐大兵,南宋軍隊屯駐於抗金前線的重新編組的中央軍,包括皇帝主屬御前諸君、東京留守司軍及屯駐陝西前線的中央軍,是南宋正規軍。南宋初期,軍隊形成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吳玠和岳飛5支大軍。紹興五年(1135年),統一改稱行營護軍,...
前護副軍 前護副軍是南宋軍中一支部隊的名稱。行營護軍之一。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王彥八字軍定名為“行營前護副軍”。七年,王彥的前護副軍撥歸劉綺統率,番號改為“侍衛馬軍司軍。”
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比喻為左右手。紹興七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叛降偽齊。次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2萬人,歸屬於淮...
南宋的正規軍。南宋初﹐宋軍經歷了由潰散到整編的過程﹐逐漸形成五支屯駐大軍。紹興五年(1135),宋廷頒布行營護軍的番號﹐川陝的吳玠軍稱右護軍﹑長江中游的岳飛軍稱後護軍﹐長江下游的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軍﹐分別稱前護軍﹑左護軍和...
紹興五年(1135年)冬,宋廷將全國軍隊統一改稱行營護軍,岳飛部為行營後護軍。 [236] 紹興六年(1136年)正月,太行山忠義保社首領梁興等人,突破金人的圍剿,率百餘名騎兵歸附岳飛。岳飛將此事上報朝廷,趙構降詔讓岳飛妥善接納。 [237-238...
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南宋十支御前諸軍中的一支,原為岳飛的行營後護軍。紹興十一年(1141年)後,改稱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屯駐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 由田師中取代王貴任都統制,長達20年。乾道二年(1166年),宋廷規定,其...
紹興七年(1137年),升行營左護軍都統制。後奉命率所部移屯建康府,改隸淮南西路宣撫使張俊。紹興十年(1140年),率軍反擊金軍,乘虛襲取宿州、亳州,以功升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後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紹興十一年(11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