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鼓(病名)

血鼓(病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血鼓,病名,一名血臌。由瘀血內停,因循日久所致的鼓脹證。《石室秘錄·內傷門》:“血臌之症,其由來漸矣,或跌閃而瘀血不散,或憂鬱而血結不行,或風邪而血蓄不發,遂至因循時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

基本介紹

  • 導演:姜樹森
  • 編劇:花老虎 鄧亞平 韓續權 鮑學謙
  • 發行公司:廣西電影製片廠 
  • 中文名:血鼓
  • 外文名:Bloody Drun
  • 出品時間:1990年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中醫釋詞,<血鼓>故事梗概,

中醫釋詞

《血證論·血臌》:“血臌之證,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治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濕,用消瘀盪穢湯、抵當丸,或分消湯加當歸、芍藥、紅花、丹皮,去白朮、茯苓等。如內熱目黃,皮膚黃,乃兼有濕熱,宜有茵陳湯合化瘀湯,清熱利濕與活血化瘀並進。本證見於門脈性肝硬變、血吸蟲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內腫瘤並發腹水等病症。參見鼓脹條。
血鼓

<血鼓>故事梗概

在我國西南,地處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苘疆,生活著以苗族為主的各族兄.弟。清乾隆五十九年,清政府橫徵暴斂,霸田殺人,使階級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勾補慘案”成為苗民起義的導火線。為求生存、保田土,苗民首領石三保、吳八月、吳隴登等歃血為盟,舉旗抗清。被推為“苗乇”的石三保,在吳八月、吳隴登等義軍首領的協助下,於乾隆六十年正月借大鬧元宵節,一舉攻下乾州重鎮。各路義軍進而連克松桃、鳳凰二廳。三廳告急,清府震驚。乾隆皇帝急調名將、雲貴總督福康安回京,命其率七省綠營軍10餘萬人撲進苗疆。乾州議事廳內·眾首領勸石三保撤出乾州,以保義軍實力。石三保執意守城,以至慘敗負傷。為拯救苗家,石三保主動讓賢,以死相求智勇雙全、熟讀兵法的吳八月接任苗王。吳八月在眾人的期盼下,莊嚴地舉起金刀稱王。羅木寨口,吳庭義的義軍與漢族百姓發生衝突,為團結抗清,吳八月忍痛鞭打兒子吳庭義,使漢族百姓深受感動。吳八月審時度勢,以軍事家的氣概提出“官有萬兵,我有萬山,他來我去,他去我來”的戰略思想,利用山形地勢,展開了游擊戰,使清廷猝不及防。乾州失而復得,使福康安得意忘彤,他孤軍深入苗地,被吳八月“空山計”所敗,慘死背兒岩。清軍圍剿失利後,四川總督和琳接任元帥,用“以苗治苗”,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手段使苗族上層首領動搖、投降。起義軍蒙受巨大損失,處於極其危險的邊緣。為重振旗鼓,繼續戰鬥,吳八月冒死只身前赴地勢險要的鴨堡寨,力勸吳隴登繼續抗清。長長的石板路上,各族首領,黎民百姓捧酒長跪為吳八月送行。不料,吳隴登出賣了吳八月,吳八月陷入重圍,慨然赴死,他的四個兒子也相繼在戰鬥中獻出生命。英勇的苗族人民並沒有屈服,他們與各族兄弟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為反封建,反壓迫譜寫了一首悲壯的戰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