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餘

血餘

血餘,中藥名。為人科健康人之頭髮製成的炭化物。具有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之功效。常用於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餘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動物綱
  • :靈長目
  • :人科
  • :人
  • 毒性:無毒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潮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製劑,相關論述,

別名

發髲、亂髮、發灰、人退、頭髮、血餘炭、人發灰。

入藥部位

頭髮製成的炭化物。

性味

味苦、澀,性平。

歸經

歸肝、胃、腎經。

功效

止血,化瘀,利尿,生肌。

主治

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

相關配伍

1、治諸竅出血:①頭髮、敗棕、陳蓮蓬,並燒灰,等分。每服三錢,木香湯下。(《聖惠方》)②血餘,皂角水淨洗曬乾,燒灰為末。每二錢,以茅草根、車前草煎湯調下。(《證治準繩》)
2、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燒亂髮,酒和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3、治黃疸:燒亂髮,水調服一錢匕,日三服。(《肘後方》)
4、治癰疽癌瘰惡瘡:生髮(燒存性)三分,皂角刺(燒帶生)二分,白及一分。上細末,乾摻或井水調敷。(《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研末摻或油調、熬膏塗敷。

使用注意

胃弱者慎服。
1、《綱目》:“誤食入腹,變為症蟲。”
2、《本草經疏》:“熬煅成末後氣味不佳,胃弱者勿服。”
3、《本經逢原》:“胃虛人勿用,以其能作嘔瀉也。”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將集到的頭髮,除去雜質,用鹼水洗淨污垢後,再用清水洗淨,撈出曬乾。然後放置於煅鍋內,上面再覆蓋上同樣大小的鍋,兩鍋之間的縫隙用黃泥封嚴,在上面鍋底上貼上一張白紙,加熱煅燒至白紙呈焦黃色,經冷卻後取出即成。

二、炮製方法

《雷公炮炙論》:“先用苦參水浸一宿,漉出,入瓶子,以火煅令通赤,放冷研用。”《聖濟總錄》:“燒存性。”《醫學廣筆記》:“火煅發,用小砂罐鹽泥煉極熟,將發入罐中,封固,陰乾,以炭火圍之,候黑煙將盡,即起,若青煙出,發枯不可用矣。非細心人不可任,蓋火候不可過也。”現行,取頭髮,除去雜質,用稀鹼水洗去油垢,漂淨,乾燥後置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部貼一白紙條,或入幾粒大米,用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呈焦黃色,離火,待涼後取出,剁成小塊。

性狀鑑別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烏黑光亮,表面有多數細孔,如海綿狀。質輕,質脆易斷,斷面蜂窩狀。用火燒之有焦發氣,味苦。
以色黑、發亮、質輕、無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其他作用:抑菌作用。
3、毒性:頭髮製劑毒性小,炮製後毒性增加。

現代套用

治療產後尿瀦留。

製劑

紫草血餘軟膏。治療燒傷、燙傷、凍傷、傷口久不生肌長肉等。塗於患處,外包紗布。

相關論述

論血餘有化瘀生新之功:張錫純:“(血餘炭)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而常服之又可治勞瘵,因勞瘵之人,其血必虛而且瘀,故《金匱》謂之血痹虛勞。”“其化瘀之力,又善治血痹,是以久久服之,自能奏效。血餘能化瘀血生新血,使血管流通最有斯效。其化瘀生新之力,又善治大便下血腥臭,腸中腐爛及女子月信閉塞,不以時至。”(《衷中參西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