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熱病

病症名。亦稱血分熱,即血分有熱。症見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當涼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熱病
  • 亦稱:血分熱
  • 症見:吐衄、咳咯、溺血
  • 治疔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
簡介,臨床表現,治療,

簡介

病症名。亦稱血分熱,即血分有熱。症見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當涼血。小兒發熱證型之一。《幼科全書》:“血熱者,每日以午間發熱,遇夜則涼,此心熱也。輕則導赤散,重則四順飲治之。” 血熱風燥型、血熱風盛證,本證由於機體蘊熱偏盛,時值青壯年,血氣方剛之際,或因性情急躁,心緒煩擾(精神因素,心火內生;或因恣食魚腥、辛辣之品,傷及脾胃,郁而化熱;或復感風熱邪氣,均可致使血熱內盛,熱盛生風化燥,外發肌膚,出現紅斑,丘疹為主症的證候。相當於西醫銀屑病的進行期。

臨床表現

初發或復發病不久。皮疹發展迅速,呈點滴狀、錢幣狀或混合狀。常見丘疹、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斑片,潮紅、鮮紅或深紅色。散布於體表各處或幾處,以軀幹、四肢多見,亦可先從頭面開始,逐漸發展至全身。新皮疹不斷出現,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乾燥易脫落,剝刮後有點狀出血。
可有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赤,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

治療

血熱治疔法則:涼血化斑、清熱解毒。
常用藥物:生地、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白茅根、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北豆根、苦參、草河車、白鮮皮等。舌質較暗或舌有紫斑、皮疹深紅者,可加紅花或芷紅花,熱過盛者可加用清血散沖服。
外用方劑:初期多用無刺激性的清熱潤膚藥膏外敷,後期則與血燥型相同。
清涼膏:主要成份有當歸、紫草、大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