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四平——四平解放戰,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二戰四平——四平保衛戰,戰爭準備,戰鬥過程,戰爭作用,三戰四平——四平攻堅戰,戰爭起因,戰爭開展,戰爭影響,四戰四平——四平收復戰,戰爭動因,戰爭經過,戰爭意義,
一戰四平——四平解放戰
戰爭背景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全面對日作戰。8月11日,八路軍總部命令呂正操部、張學思部、萬毅部、李運昌部揮師出關,對日偽軍隊作戰,收復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幹部、軍隊陸續開赴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到了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已有10萬餘軍隊、2萬幹部到達東北。國民黨為爭奪抗戰勝利果實,確定了占領並獨霸東北的戰略。他們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大西南往東北調兵。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國民黨陸續派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城市,建立國民黨各級政權。1946年1月8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劉翰東率近百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劉翰東任遼北省政府主席。劉翰東上任後四處網羅偽滿殘餘武裝和土匪、地主武裝,做接應國民黨主力部隊並長期統治四平的打算。1946年3月,在東北的蘇軍陸續回國。3月13日,駐四平蘇軍全部撤離四平。開赴到瀋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達20餘萬人。即以瀋陽為基地,分兩路向本溪和四平方向同時大舉進攻。此時,國民黨為了爭取時間排兵布陣,製造其在東北的絕對優勢;中國共產黨為了遲滯國民黨軍北犯進度,爭取更多時間建設根據地;美國為了藉機扶植國民黨,在北平組成了由國共兩黨和美國三方代表參加的軍事調處執行部,進行和平談判。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西滿分局“應立即準備粉碎蔣軍的進攻”。又指示:“蘇軍撤退後,必須打幾個勝仗,弄得蔣軍在東北處於困難的情況下,蔣軍才會在我們所能接受的條件下和我妥協。”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配合當時的和平談判,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在蘇軍撤離後首先控制瀋陽以北的長大鐵路幹線城市,並由西滿軍區部署首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戰爭過程
奪取四平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參戰部隊有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亦稱東滿第七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三師十旅的4個連、遼西二分區一部分及梨東縣大隊等共6000餘人。戰場總指揮為三師十旅旅長鐘偉,副總指揮為保一旅旅長馬仁興,參與領導此戰鬥部署和指揮的還有中共遼西省委書記陶鑄,遼西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四平國民黨守軍為劉翰東臨時收編的偽鐵石部隊殘餘及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裝,共約3000餘人。
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飛機場,3月16日晚接敵圍城。保一團、萬縱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分別從城西、東、北三面攻城,其它部隊配合。戰鬥於17日凌晨2點打響,中午結束。除200多名守軍逃跑外,其餘3000多守軍和政府官員全部被殲。活捉了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保全司令張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等。此戰,東北民主聯軍繳獲輕重機槍69挺、大小炮32門、步槍2000餘支、汽車20輛、馬700匹,以及其它大批軍用物資。
戰爭結果
東北民主聯軍一戰四平,打擊了國民黨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囂張氣焰,打破了國民黨接收大員依靠偽滿殘餘武裝接應國黨民正規部隊的幻想。占領東北戰略要地,為後來組織大規模防禦國民黨軍之北犯作戰,奠定了基礎。一戰四平使東北民主聯軍控制長大線、堅決抗擊國民黨軍北進的意圖明朗化。一戰四平後,中共中央電示東北局宣布四平街為東北民主聯軍占領,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將與進犯之敵進行爭奪的決心,客觀上配合了當時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和平談判。在作戰過程中,中共地方黨、政、軍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共遼西省委、遼西二地委主要領導親自參與部署作戰,遼西二分區武裝、梨樹縣大隊、梨東縣大隊配合參戰。戰前,活動在四平市內的中共領導的地工情報組織以及原遼北省派遣四平的地工人員,偵察了占據四平的國民黨軍部署情況,並及時將情報送交民主聯軍攻城部隊作戰指揮部,對攻城戰鬥的順利進行,也起了重要作用。
二戰四平——四平保衛戰
戰爭準備
東北民主聯軍在解放四平的同時,也控制了四平以南至鐵嶺一帶鐵路沿線地區。國民黨軍按其搶占整個東北的既定方針於1946年3 月中旬向“南滿”“北滿”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地區大舉進攻。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一——新一軍沿中長鐵路向北推進;號稱國民黨御林軍的七十一軍沿康平、法庫一線企圖迂迴四平。擁有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依仗其優勢,從瀋陽一出發就叫喊“4月2日前占領四平,4月8日前占領長春。”面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先後三次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要“動員全力,堅決控制四平街地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制訂了東北大會戰部署方案,上報中央並於4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保衛四平問題。與此同時,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從“南滿”“西滿”及“東滿”調集部隊於四平以南地區集結,做迎戰準備。擔任守城的部隊在四平市政府、人民民眾支援配合下構築工事,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市區防禦先放兩個團,遼西保一旅一團守鐵路西,萬毅縱隊五十六團守鐵路東。為了統一指揮,成立了四平市衛戍司令部和城防指揮部,由保一旅旅長馬仁興任司令、總指揮;左葉、楊尚儒、鄧忠仁為副司令、副總指揮。中共四平市委書記劉瑞森任政委。由於保衛四平之重要,4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到四平部署作戰事宜,爾後移駐梨樹指揮四平保衛戰,直至5月18日夜隨大部隊撤離。
戰鬥過程
國民黨軍向四平進攻從投入兵力上看可分兩個階段,1946年5月14 日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投入新一軍3個師,七十一軍兩個師,共5個師。5月14日後為第二階段,又增加了新六軍兩個師,五十二軍1個師,七十一軍1個師,六十軍1個師,總計10個整師。東北民主聯軍先後調集了14個師(旅)參戰。
1946年 4月18日,國民黨新一軍三十師一個團,開始向四平南郊的海豐屯、玻林子和鴨湖泡等陣地發起正面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奮起還擊,四平城區保衛戰正式打響。國民黨軍連續攻城9天,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先後發動數十次衝鋒,均被民主聯軍擊退,使其幾乎原地踏步。4月20日,民主聯軍北滿七師(楊國夫部)在解放長春後揮師南下,趕到四平前線參戰。楊國夫師長擔任城內作戰指揮。21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又調派三師七旅之二十一團及特務營,協助防守三道林子陣地。戰鬥愈加激烈。民主聯軍指戰員英勇作戰,眾志成城,白天冒著飛機、大炮的轟炸,抗擊敵人的攻擊,晚上突擊搶修工事。激戰中有的連、排傷亡過半,剩下的戰士主動擔負起犧牲戰友的防禦任務,有的陣地連、排幹部全部犧牲,戰士們自動代理指揮,繼續戰鬥。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使陣地化險為夷,屹立不動。
國民黨軍隊由於對四平久攻不下,銳氣受挫,於4月27日停止了進攻,修築工事,以待後援,雙方形成對峙形勢。國民黨軍只限於搞些夜襲,抵近射擊,單純炮戰等小動作,沒有大的戰鬥。當時,民主聯軍指揮員曾構想在敵後開闢第二戰場並制訂作戰方案,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得以實施。4月27日,中央軍委發電報嘉獎堅守四平的民主聯軍指戰員、工作員。4 月28日,中共中央也發來類似內容的電報。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對防守四平部隊重新部署。除原兩個團外,又將北滿七師六十七團,西滿三師二十一團、總部直屬炮旅二團增調到四平城區,使守城部隊達到5個團。將萬毅縱隊十九旅、北滿七師二十旅、二十一旅布在四平東南角正面;將總部直屬一師,第二師擺在四平以北;三五九旅在公主嶺一線作預備隊。此時,總共在四平地區集結的部隊已有14個師(旅)。
經過一段暫短的對峙之後,5月15日雙方又開始了更大規模更加激烈的戰鬥。國民黨軍集中了10個整師的兵力到四平陣前。國民黨東北保全副司令鄭洞國、梁華盛親臨前線指揮,部署了左、中、右3個兵團向四平進攻,企圖與民主聯軍決戰。其左部兵團為七十一軍九十一師、八十七師(殘部)在四平以西和西北的八面城、梨樹方面進攻;中部兵團為新一軍3個師,在四平西南近郊進攻;右部兵團為新六軍十四師、二十二師和七十一軍之八十八師,由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指揮,沿開原至葉赫公路向四平進攻;五十二軍之一九五師為總預備隊;六十軍之一八二師擔任四平以南的護路任務。5月15日拂曉,國民黨軍以猛烈炮火向民主聯軍西南、東面陣地狂轟濫炸,然後採用人海戰術成營、成團地進行集團衝鋒。在獾子洞陣地前,竟以兩個團兵力整日輪番攻擊10次之多,均被民主聯軍擊退。5月15日,新一軍之五十師以10倍的兵力向258高地進攻,進占該陣地。5月16日,國民黨軍又向四平東南331.5高地強攻,經過一天激戰,民主聯軍頑強奮戰,擊退了7次進攻,斃傷國民黨軍600餘。後來國民黨軍用坦克衝鋒、用大炮轟擊,民主聯軍陣地和大部分火器被擊毀,陣地被攻占。5月17日,國民黨軍在空中用飛機掃射轟炸,在地面用大炮轟擊,並以坦克為掩護又向塔子山陣地突擊衝鋒。民主聯軍戰士冒著猛烈炮火,浴血奮戰,打退了敵軍12次衝鋒。由於萬毅縱隊五十八團一營傷亡過大,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塔子山陣地移交西滿三師七旅十九團守衛。此刻,國民黨右部兵團新六軍已在葉赫與民主聯軍三五九旅接火,國民黨軍預備隊一九五師已投入使用,占領哈福,對塔子山構成三面包圍。5月18日,新六軍又在大量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從東、南、西三個方面向塔子山陣地猛攻。在方圓僅百平方米的小山頭,5分鐘即落炮彈百餘發。堅守山頭陣地的民主聯軍指戰員不畏強敵,頑強抗擊,打退了敵軍多次整營的衝鋒,終因力量相差懸殊,陣地失陷。位於四平東南20華里的塔子山陣地,是四平左翼防線的一個要點,國民黨軍隊占領了它,既可俯瞰四平東北一線全部陣地,又可向右翼迂迴。對民主聯軍繼續堅守四平十分不利,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請示中共中央同意,果斷決定守城部隊於5月18日午夜到5月19日凌晨,全部撤離四平,作戰略轉移。
至此,轟動中外的四平保衛戰結束。
戰爭作用
四平保衛戰是東北民主聯軍在中共中央決策、指揮下進行的。對這次作戰,中央給予了充分肯定。四平保衛戰遲滯了國民黨軍隊北犯進度,為鞏固和建設後方根據地贏得了時間。國民黨軍隊1946年4月2日占領四平的原計畫在民主聯軍抗擊下,被推遲了49天。在這49天裡,東北民主聯軍後方軍隊解放了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後方各地方政府,特別是四平周圍各市縣,發動民眾反奸清算,打擊敵偽殘餘和惡霸地主,清剿土匪,建立地方武裝,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做了大量工作,為後來建設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四平保衛戰消滅了國民黨軍大量有生力量,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提高了民主聯軍指戰員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必勝信心。包括外圍作戰在內,此次作戰,共消滅國民黨軍隊1.6萬餘人。這為後來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作戰減輕了壓力,國民黨軍通過此次作戰,其上層人物之間矛盾加深,蔣介石因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在作戰前沒有到陣,聲言撤孫的職,東北行營長官也聲言要處置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國民黨國防部史政司編寫的《綏靖第一年重要戰役提要》中關於“四平進攻戰”(即四平保衛戰)作戰檢討中說:“……雖獲得四平最後決戰之勝利,然已遷延兩個月以上時間,使敵以從容脫離戰場,未能將敵主力突破。貽以後剿共無窮之後患。”總之,國民黨軍在此戰中遭到嚴重頓挫,其囂張氣焰大減。而民主聯軍指戰員尤其是在東北新發展的數萬名新戰士,通過此戰徹底消除了對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不摸底心理,增強了必勝信心。
三戰四平——四平攻堅戰
戰爭起因
四平保衛戰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撤至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從1946年夏到1947年春,經過貫徹中共中央東北局“七·七”會議決議,歷行剿匪、發動民眾、進行土改、發展軍隊,使東北民主聯軍有了可靠的根據地,軍隊總人數達40餘萬。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重大勝利,迫使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47年夏,為了配合關內戰場,結束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保衛戰後被分割於南、北滿的局面,進一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從而徹底轉變東北戰場局勢,東北民主聯軍於1947年5月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不到20天時間,相繼解放了長春、吉林、四平周圍的數十座中小城鎮。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占領東北交通樞紐、切斷國民黨南、北滿之間的聯繫,1947年6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經請示中央軍委同意,決定攻取四平。
戰爭開展
根據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1947年6月初,西滿縱隊、第一縱隊先後開赴四平陣地。
6月11日,西滿縱隊三師攻占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七十一軍運輸營和保全團一個營共600餘人。6月13日,第一縱隊二師四團二營攻占國民黨軍新立屯據點。至此四平近郊的國民黨軍據點基本被清除,為總攻掃清了道路。 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指揮部經偵察決定,首先從鐵路西市區重點突破進攻。其攻城部隊部署為:一縱隊第一師、第二師在四平西南新立屯、海豐屯一帶擔當主攻任務,其後有六縱隊第十七師作預備隊。西滿縱隊3個師擔任從四平以北、西北向城裡突破任務。第一縱隊第三師在鐵路東佯攻以牽制敵人。6月14日20 時,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冒著傾盆大雨發起總攻。20時45分,一縱隊第二師從新立屯方向突破國民黨軍防線。15日早2時30 分,一縱隊第一師從海豐屯方向突破防線。15日晨,突入市區的一縱隊第一師、第二師並肩作戰,開始了縱深戰鬥。由於其它方向尚未突破,國民黨軍得以集中火力反擊突入部隊,企圖奪回失地。但突入城內的東北民主聯軍部隊經過頑強拼殺,不僅鞏固了陣地,而且不斷向縱深推進。16日,民主聯軍西滿縱隊從四平西北面突破國民黨軍二麥路防線,又開闢一塊戰場。17日,攻城預備隊第六縱隊十七師四十七團投入市區作戰,進城後採取一個營打一條街的辦法,收到明顯效果。19日,第一縱隊一師因傷亡過大,奉命撤出四平休整,準備打援。第六縱隊十七師另外兩個團投入戰鬥。20日,民主聯軍攻破國民黨軍核心守備區,占領國民黨七十一軍軍部。國民黨軍城防總指揮陳明仁逃至路東,核心守備區指揮官陳明信被俘,四平鐵路以西市區全部為東北民主聯軍占領。21日,六縱十七師同一縱三師配合,從四平市南橋洞一帶突入路東市區,攻破路東市區國民黨軍重要支撐點天主教堂外圍據點。同日,民主聯軍西滿縱隊從天橋北側向康德火磨方向突擊嚴重受阻。國民黨軍在地上撒了層黃豆,民主聯軍戰士衝鋒時腳踩黃豆極容易摔倒,國民黨軍趁機掃射,民主聯軍傷亡甚重,多次突擊均未成功,23日,西滿縱隊一、二兩師奉命撤出戰鬥,準備南下打援。是日晚,西滿縱隊一師師長馬仁興中流彈犧牲,時年43歲。
6月 23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十八師投入四平攻堅戰。四平戰鬥改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統一指揮。25日,一縱隊三師攻占國民黨軍重要據點天主教堂。此後,國民黨軍殘部被壓縮在曉東中學、油化工廠一帶頑抗,路東市區一半以上被民主聯軍占領。28日,國民黨東北保全司令部調集的10個師增援四平部隊,均已出動,其先頭部隊已到達四平附近的泉頭車站。企圖解四平之圍,並與民主聯軍決戰於四平外圍。在這種情況下,民主聯軍攻取四平已無意義。遂奉命於6日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戰爭影響
這次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這次作戰,搗毀了國民黨軍數百個集團工事、上千個碉堡,表現了民主聯軍指戰員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戰鬥中有的連隊只剩幾個人,組織起來編成一個班再戰;有的連隊幹部全部犧牲,戰士們自動組織一次又一次的衝鋒;有的部隊穿插深入市區,被國民黨軍分割,兩三天吃不上飯,仍頑強地打退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的反擊。
在這次攻堅戰中,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各級政府有秩序地組織了大量的支前支戰工作。戰前剛剛成立的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政府、四平市衛戍司令部在民主聯軍攻城部隊突破敵防線後,隨即跟進市區,組織人力幫助民主聯軍運送彈藥、救護傷員、清理掩埋犧牲的戰士和維護社會秩序。來自遼吉、遼寧、吉林、黑龍江、嫩江等省近20縣的擔架隊、大車隊以及近萬名民工支援了民主聯軍這次作戰。有不少擔架隊員直接到火線上去搶救傷員,有的甚至參加了對敵作戰。一大批集體和個人立功受獎,被評為支前模範。
四平攻堅戰結束後,中共中央東北局對這次作戰作了充分肯定。這次四平攻堅戰,有得有失。其不足主要是對國民黨守軍的兵力和戰鬥力估計不足、偵察不準。原來估計國民黨守軍不足2萬人,是夏季攻勢中的殘兵敗將,戰鬥力不強;實際國民黨守軍有3.4萬餘人。另外,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在集中兵力、火力配屬和運用以及突擊方向的選擇等方面,都有缺點和不足。但當識破國民黨援軍要與民主聯軍主力在四平決戰的企圖後,及時撤離,體現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思想,民主聯軍仍然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此次作戰,東北民主聯軍的主要收穫是摸索了大規模攻城作戰經驗,為後來更大規模的攻城作戰創造了條件。
四戰四平——四平收復戰
戰爭動因
東北民主聯軍經過1947年秋季攻勢,徹底轉為戰略反攻,完全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1947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又發起了強大的冬季攻勢,各路兵團一起出動,出其不意奇襲瀋陽外圍國民黨守軍。先後攻克彰武、公主屯、新立屯、鞍山、營口、法庫、開原等城市。殲國民黨新五軍之一九五師、四十三師、新編五十四師,五十二軍之二十五師以及交警總隊、清剿隊5.7萬餘人,並爭取了五十八師起義。東北人民解放軍在肅清瀋陽以南的國民黨軍以後,接著又控制了中長路和營口支線,切斷了國民黨軍海上運輸和錦沈交通,使四平、長春、吉林之國民黨軍更加孤立,處於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包圍之中。此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由於接連喪師失地,接任陳誠職務的第三任國民黨東北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到任後,為扭轉被動局勢,改變了陳誠的“固點、聯片、擴面”的方針,提出“重點不重線”的主張,計畫在不得已時放棄吉林,收縮兵力於長春,爾後視情況發展南退四平,集中兵力固守這一鐵路交通要點,等待蔣介石援兵東北。 根據這一形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為了拔掉國民黨軍瀋陽至長春間的立腳點,斷絕國民黨恢復南北聯繫的可能,以便對長、吉、沈、錦之國民黨軍各個擊破,為解放全東北創造條件。“東總”決定乘冰雪未融,道路尚可通行,仍有利於大兵團行動的良好時機,再次進攻戰略要地四平。
戰爭經過
1948年2月2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下達進攻四平的作戰部署,命令第一縱隊、第三縱隊一部、第七縱隊(由西滿縱隊改編)和獨立第二師、總部直屬炮兵團組成進攻四平的部隊。由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統一指揮。又令第二、第六、第八、第十4個縱隊及獨立第四、第五師,於昌圖、泉頭、威遠堡、蓮花街、通江口一帶阻擊瀋陽北援之國民黨軍。一縱、三縱、七縱和獨立二師、4個炮兵團接到總部命令,立即分別從石佛寺、開原、昌圖、金家鎮、大窪等地向四平進發,準時進入集結地域,對四平形成了全面包圍的態勢。
當時四平城內守軍有國民黨七十一軍之八十八師和七十一軍軍部、新一軍軍部留守人員,以及保全隊等地方武裝總計1.9萬餘人。1947年四平攻堅戰以後,占據四平的國民黨軍隊為長期占據四平這個交通戰略要點,在原有防禦工事體系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強化了外圍支撐點和市內防禦工事及設施。在一些高大建築物上組成四五層火力,周圍配以碉堡、乾溝、蓋溝等側射火力,形成了更加完善和牢固的防禦體系。
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於3月4日開始外圍戰鬥,集中力量掃清四平守軍的外圍支撐點。各部隊分頭進攻,先後攻占了海豐屯、徐家窯、新立屯、飛機場、師道學校、紅嘴子、東門外地堡群以及城北制高點三道林子。到3月10日,國民黨軍外圍支撐點全部被我軍肅清。3月12日7時40分,總攻開始。第一縱隊從四平西北、正北兩個突破點向城裡攻,第三縱隊從東北、東南兩個方向向城裡攻,第七縱隊從西南往城裡攻。炮兵首先發揮火力攻勢,隨著炮火向縱深延伸射擊,主攻部隊發起衝鋒,8點鐘,第一縱隊一部從四平西北角師道學校方向突入市區。第三、第七兩個縱隊也相繼突破國民黨軍之防禦堡壘,攻入市內。城內守軍由於腹背受擊,路西守軍迅速向路東收縮兵力,致使路西戰鬥很快變成了追殲戰,到10時左右,路西除轉盤街(現烈土塔東北側)核心工事尚有一個營被包圍外,其餘皆在潰亂中被殲滅或逃向路東。到下午2時,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與第一縱隊會師於中央大街。然後集中大部兵力乘勝沿大街小巷向路東追擊,擴大戰果。
突入路東的人民解放軍第一縱隊,採取迂迴穿插戰術,把國民黨軍的防禦體系打亂,隨即組織部隊對油化工廠(後來的市聯合化工廠)、變電所、康德火磨(後來的市第一麵粉廠)等處連續發起猛攻。同時,第三縱隊則由南向北攻擊,形成南北鉗形夾擊。激戰至深夜,國民黨八十八師部分殘兵縮到曉東中學(後四平客車廠辦公樓位置)兩個據點,作絕望的掙扎。
1948年3月13日晨,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縱隊和第三縱隊一部與炮兵部隊經過重新組織和準備,對國民黨軍殘部發起最後猛攻。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炮火轟擊下,國民黨軍殘部很快投降。7點整戰鬥全部結束。這次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1.9萬餘人,其中生俘1.56萬餘人,斃傷3780人。繳獲各種炮216門,機槍461挺,各種槍枝9688支,各種炮彈1.1萬發,子彈77.9萬發,手榴彈7474枚,火車頭30輛,車皮500節,汽車85輛,騾馬1651匹,電台23部,以及其他大量軍用物資。人民解放軍傷亡4931人。 在東北人民解放軍攻戰四平期間,國民黨新一軍三十八師(在長春)一三〇師(在鐵嶺)和三十師(在瀋陽附近),曾於3月13日向四平守軍作了試探性出援活動,但由於四平戰鬥的迅速解決,其不得不慌忙退回。
戰爭意義
這次四平作戰的勝利,使這座英雄城永遠回到人民手中。在當時,對於東北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同國民黨軍隊大規模作戰、運轉兵力和軍需物資等,有著重要作用。也拆除了國民黨軍瀋陽長春之間的重要跳板,使其陷於首尾不能相顧的境地。
四平全部解放的訊息傳開,四平人民歡呼雀躍,流出了激動的眼淚,青年姑娘和小伙子們歡快地扭起了秧歌,慰問和歡迎解放四平的英雄解放軍指戰員。慶祝勝利的人群涌滿了大街小巷。
四平解放之前組成了以萬毅(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為主任委員,張學文(四平市長)為副主任委員共9人參加的四平城市工作委員會,全面領導四平市的工作。3月15日四平市政府開始辦公。3月25日四平市兩萬民眾集會,熱烈慶祝四平解放,四平市市長張學文在會上作了報告,號召全市人民以搞好生產、支援前線的實際行動,慶祝收復四平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