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微粒調節炎性反應:機制與臨床意義解析》是依託四川大學,由周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血小板微粒調節炎性反應:機制與臨床意義解析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靜
- 依託單位:四川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白細胞活化是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徵(SIRS)導致器官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的前期研究發現,SIRS能夠導致大量血小板微粒(PMP)形成,PMP藉助於表面粘附分子,以粘附或嵌入細胞膜的形式活躍的出現在白細胞表面,隨之融合白細胞出現凋亡。由於PMP形成中能激活凋亡蛋白caspase-9,因此PMP可能同時攜帶凋亡信息。這些證據提示PMP可能通過誘導白細胞凋亡而調節炎性反應。為此本研究仍以體外循環誘導的SIRS為模型,探討PMP、PMP-白細胞的變化規律、PMP對白細胞凋亡的影響,並與患者預後進行相關性分析;使用細胞培養、大鼠體外循環模型,通過阻斷caspase-9的激活,研究PMP誘導白細胞凋亡的機制,以及誘導凋亡對SIRS的抑制作用和對器官的保護作用。本課題不僅為臨床提供一個良好的預後指標,而且為深刻理解機體的炎性/抗炎之間的平衡機制,從而開發特異性藥物或治療手段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炎性反應幾乎貫穿所有疾病過程,是導致器官組織損傷的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前期研究發現,血小板微粒(PMP)可能具有重要的炎性調節作用。經過4年的努力,我們順利完成本課題並證實:(1)PMP可以嵌入、融合等方式與白細胞結合形成複合體,誘導白細胞發生凋亡而密切調節炎症反應;(2)PMP-白細胞複合物的數量與炎性反應相關疾病,特別是心臟瓣膜置換術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3)然而,如果PMP通過血小板-內皮細胞間粘附分子(CD31)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則能夠導致內細胞緊密連線的破壞,而加重炎症早期的血管滲漏反應;(4)體外循環手術中抑制血小板激活,可減少患者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後。 可見,PMP通過多種機制調節炎性反應,並最終影響患者預後。本項目的研究結果不僅為炎性反應相關疾病提供一個良好的預後指標,也為深入了解機體的炎性/抗炎之間的平衡機制、炎性反應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臨床個體化治療提供新思路,為開發特異性藥物或治療手段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