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疫病

蠶豆疫病

蠶豆疫病是由菸草疫霉引起的、發生在蠶豆上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在葉上形成暗紫色圓形病斑,或在葉緣上形成弧狀斑,病健部交界不明顯,病部軟化,晴天時乾枯。

蠶豆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孢子囊,孢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侵入寄主,寄主發病後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陰雨連綿季節有利於發病,連作地發病重。

蠶豆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防止種子帶菌傳播;與非寄主作物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清潔田園,病殘體集中燒毀;加強肥水管理;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豆疫病
  • 外文名:Broad bean Phytophthora blight
  • 病原:菸草疫霉
  • 為害作物:蠶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蠶豆疫病病原為菸草疫霉(學名:Phytophthoru nicotianae var. nicotianae (Breda et Haan) Waterhouse),屬卵菌。菌絲棉絮狀白色,不分隔,蔓延於寄主細胞間。孢囊梗無色較細,長約10~744微米,寬6微米,每2~3根一束從氣孔中伸出。孢子囊洋梨狀,無色,具明顯乳狀突起,大小(30~58)微米×(16~45)微米,在植株上不易產生孢子囊,浸入水中後即迅速形成。孢子囊萌發時產生橢圓形雙鞭毛遊動孢子,成熟時從囊中逸出,經過遊動和休止後再萌發產生芽管侵入寄主。藏卵器平滑,大小26~30微米,內藏卵孢子1個。雄器倒卵形至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2~18微米;卵孢子球形,無色,平滑,大小21~24微米,有時在乾枯的莖葉上見到,但較少。在自然條件或人工培養時能產生頂生的厚垣孢子,後變為淺黃色,大小26~37微米。
蠶豆疫病
病原菌
有菸草的地方即見此菌。該病原除為害蠶豆外,還可為害菸草、大蔥、茄科植物、胡蘿蔔、馬鈴薯根部等。

為害症狀

蠶豆疫病主要為害蠶豆的葉片。初在葉上形成暗紫色圓形病斑,或在葉緣上形成弧狀斑,大小0.5~1.5厘米,病健交界不明顯,病部軟化,晴天時乾枯。潮濕時迅速擴展到全葉,引致葉片腐爛。

侵染循環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遊動孢子,從子葉下的胚莖侵入,菌絲隨生長點向上蔓延,進入芽或真葉,形成系統侵染,後產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經多次再侵染形成該病流行。

流行規律

病原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18~28℃,釋放遊動孢子最適溫為18~22℃,故20℃左右,陰雨連綿季節有利於發病,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 選用抗病品種,各蠶豆種植區可根據當地的情況選用。建立無病留種田,防止種子帶菌傳播。
  • 與非寄主作物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
  • 清潔田園,病殘體集中燒毀,及時耕翻土地。
  • 加強肥水管理,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 藥劑防治:用35%甲霜靈拌種劑,以種子量的0.3%進行拌種,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1:20倍式波爾多液或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或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