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祭(蠟節)

臘祭

蠟節一般指本詞條

臘祭,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祭祀文化,指在新舊交接的歲末十二月舉行的祭祀。關於“臘”,早在《周易》與《周禮》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記載。“臘”的本義是“乾肉”。歲末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因歲末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乾製作腊味。歲末十二月由於處在新舊交接時段,是祭祀比較多的月份。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便有在這新舊交接的歲末十二月舉行“歲終之祭”,因歲末十二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所以這個月舉行的祭祀稱為“臘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臘祭
  • 外文名:la worship
  • 最早始於:周代
  • 延伸:臘八節
  • 固定下來:南北朝
  • 地區中國
  • 舉行時間: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
習俗簡介,歷史溯源,文學創作,發展演變,發展繼承,

習俗簡介

先秦
早在《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甫”和“腊味”的記載。“臘”的本義是“乾肉”。歲末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乾製作腊味,因此這個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臘月在歲末,處在新舊交替時段,在古時是歲終大祭的月份。“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歲末舉行的祭祀稱為“臘祭”。
漢代
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如《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有說法指,“臘”是“獵”的通假船射詢烏字,“臘祭”亦為“獵祭”,“臘祭”是指獵取禽獸祭祀先祖的意思。如漢代應劭的作品《風俗通義》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說法認為,“臘”是指新舊交接,如《風俗通·禮典》說:“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漢代時,臘祭的具體日子是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
南朝
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歲末臘月祭祀的習俗,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歲末臘月的“臘祭”與後世流行的佛教“臘八節”在節日名稱上同有“臘”字,但節日內涵不同。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南朝時,據《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這時流行的是臘日相當於今天的臘八節。

歷史溯源

關於“臘”,在《周禮》、《周易》中有辣棕婚相關的記載。歲末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因歲末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乾製作臘定熱味。歲末由於處在新舊交接時段,是祭祀比較多的月份。《左傳》中收錄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便有在這個月舉行“歲終之祭”,因歲末十二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稱為“臘祭”習巴灶。也有說法指,“臘”是“獵”的通假字,“臘祭”亦為“獵祭”。如漢代應劭的作品《風俗通義》說:“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說法認為,“臘”是指新舊交接,如《風俗通·禮典》說:“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在古時,月份的別稱很多,每個別稱均有其不同的含意。歲未十二月除了“臘月”這別稱外,還有除月、末冬、臘冬、嘉平、季冬、嚴冬等別稱。

文學創作

《禮記》里記載了臘月一個習俗“臘祭”。臘祭是用來祭祀祖先和“五祀”的。五祀是五個家居的小神,包括鬥神、戶神、井神、灶神以及中霤神等。
臘祭這種中國民俗最早始於先秦時期。《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獨斷》:“臘者,歲終大祭。”《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在先秦時就有一個祭祀的禮叫做“蜡祭”。“蜡祭”在《禮記·郊特牲》等文獻里有記載,它是年終的一次酬神大祭,以感謝天地諸神帶來農業豐收,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春天許願,歲末謝神。蜡祭的對象稱之“八神”,包括農業的創始神、河渠神、堤壩神、昆蟲神等。甚至包括貓神和虎神,微殃章因為它放拳放們幫助消滅了破壞莊稼的田鼠和野豬。
《詩經》中描寫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來臨後,要釀酒、生火、用煙燻走老鼠、清掃垃圾準備臘祭,這和現代人們年前的備辦年貨,打掃衛生何其相似。到臘祭時,人們又“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和我們過年的氣氛又何其相似啊。春秋末,子貢曾目睹臘祭盛況,他感慨地說:“一國之人皆若狂。”
漢應劭《風俗通義》講:“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是一年歲終的隆重祭祀活動。整府謎櫃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酬神,感謝諸神一 年來的賜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和保佑。同時還有驅邪禳災儀式和共享豐收果實的歡慶場面。當時的臘祭活動《周禮》中就記載,每逢臘祭要舉行驅疫行儺的儀式。臘祭另有大祭典禮、祈年求福等活動,更不乏享受豐收、祝壽宴飲的喜慶場面。

發展演變

“臘”的本義是乾肉,歲末十二月天氣乾燥少雨適宜臘制乾肉,因此歲末十二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由於歲末十二月處在新舊交接時段,是祭祀比較多的月份。如《左傳》中收錄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在古時相當重要。早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歲末臘月祭祀的習俗。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歲末的“臘祭”與後世流行的佛教“臘八節”在節日名稱上同有“臘”字,但節日內涵不同。
道教把一年分為五個臘日,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發展繼承

祭孔、鄉飲酒禮、射禮、《論語》誦讀。為配合電影《孔子》在西安舉辦首映式,西安一些漢服愛好者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長安漢服臘祭文化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古老的民俗禮儀。一群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身著右衽交領、寬袍大袖的漢服,以隆重的儀式祭祀先師孔子。
在上海地區,不只鄉村,城鎮亦是,千門萬戶臨近年三十時,老少畢集歲終祭祖,焚香燃燭,擺供美酒佳肴與過年節物,俗語“請老祖宗”。據傳列祖列宗都到了,一年中只有年底這一次,應該說是歲末臘月里臘祭的傳承。
《詩經》中描寫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來臨後,要釀酒、生火、用煙燻走老鼠、清掃垃圾準備臘祭,這和現代人們年前的備辦年貨,打掃衛生何其相似。到臘祭時,人們又“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和我們過年的氣氛又何其相似啊。春秋末,子貢曾目睹臘祭盛況,他感慨地說:“一國之人皆若狂。”
漢應劭《風俗通義》講:“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祭是一年歲終的隆重祭祀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酬神,感謝諸神一 年來的賜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和保佑。同時還有驅邪禳災儀式和共享豐收果實的歡慶場面。當時的臘祭活動《周禮》中就記載,每逢臘祭要舉行驅疫行儺的儀式。臘祭另有大祭典禮、祈年求福等活動,更不乏享受豐收、祝壽宴飲的喜慶場面。

發展演變

“臘”的本義是乾肉,歲末十二月天氣乾燥少雨適宜臘制乾肉,因此歲末十二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由於歲末十二月處在新舊交接時段,是祭祀比較多的月份。如《左傳》中收錄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在古時相當重要。早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歲末臘月祭祀的習俗。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歲末的“臘祭”與後世流行的佛教“臘八節”在節日名稱上同有“臘”字,但節日內涵不同。
道教把一年分為五個臘日,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發展繼承

祭孔、鄉飲酒禮、射禮、《論語》誦讀。為配合電影《孔子》在西安舉辦首映式,西安一些漢服愛好者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長安漢服臘祭文化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古老的民俗禮儀。一群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身著右衽交領、寬袍大袖的漢服,以隆重的儀式祭祀先師孔子。
在上海地區,不只鄉村,城鎮亦是,千門萬戶臨近年三十時,老少畢集歲終祭祖,焚香燃燭,擺供美酒佳肴與過年節物,俗語“請老祖宗”。據傳列祖列宗都到了,一年中只有年底這一次,應該說是歲末臘月里臘祭的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