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溪橋

蟾溪橋,原名西成橋,又名永清橋,明正統十三年(1448)吳永忠等人募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蟾溪橋
  • 壽寧之最:壽寧最古老的木拱廊橋
建設沿革,源流①,源流②,文物特點,文物價值,

建設沿革

源流①

明正統十三年(1448)吳永忠等人募建,名為西城橋,又名永清橋;
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縣張鶴年改建城內,更名蟾溪橋;
1984年,該橋被拆除改建為石拱橋,稱蟾西橋。

源流②

蟾溪橋前身為報功祠前橋,按《福寧府志》中壽寧縣疆域圖中所標,報功祠在城內西門(現縣醫院所在地)。
由於鄭懷茂在官台山聚眾數千武裝采銀對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劉廣衡和沈訥帶兵,報功祠是為紀念劉廣衡和沈訥而建。
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壽寧縣誌》中明朝訓導王貴的《報功祠記》載:“壽寧縣治西去百步許,新構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劉公(劉廣衡),憲副使沈公(沈訥),從民欲也。”
報功祠於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間(1848-1505)劉公玉重葺,萬曆二十年(1792)知縣戴鏜重修。
《鰲陽鎮志》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吳氏家失火,燒毀報功祠前橋及房屋百棟。
報功祠前橋很可能是西成橋(今蟾西橋)的前身。

文物特點

橋樑為三層疊架,底層用三扇牛頭串拱,中層用杉木樑架,再橫架面梁,上豎柱子,用2寸厚木板鋪成橋面,兩邊木板圍攔,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檁子、角板、椽子。橋中樓閣,宏偉壯觀,橋中上方布局幔天,雕樑畫棟,造型深幽古樸。

文物價值

壽寧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橋就這樣從蟾溪上消失了,留給人們的是遺憾和嘆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