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江淹寺

《蟾宮曲·江淹寺》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創作的一首散曲。起三句敘寫江淹雖然以文章才氣著稱於世,但獲得的也不過是個虛名;四至六句緊承前意,就有關江淹的傳說生髮,借筆與錦的得之失說明如此“虛名”,不值得憂或喜;七、八句由追思轉入描寫現實中的眼前景況,說明儘管青山依舊,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人事皆不與從前相同,更不必說虛名了;末四句直抒胸臆,說明即便滿腹辭藻華章,也不如效仿東漢班超那樣投筆從戎。這支曲子,借題發揮,既含蘊深邃,又直截明快,道出了一代文人的共同苦衷和牢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蟾宮曲·江淹寺
  • 作者:徐再思
  • 創作年代:元代
  • 出處:《全元散曲
  • 作品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蟾宮曲·江淹寺
紫霜毫是是非非,萬古虛名,一夢初回。失又何愁,得之何喜,悶也何為?
落日處蕭山翠微,小橋邊古寺殘碑。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班超,投卻毛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雙調:十二宮調之一。蟾宮曲:又名“折桂令”“廣寒秋”“蟾宮引”等,曲牌名,屬北曲雙調,正格格式為雙調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一叶韻、三平韻。江淹寺:寺在蕭山(浙江蕭山西)。江淹,南朝人,歷仕宋、齊、梁三代,梁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醴陵侯,以辭賦聞名於世。
  2. 紫霜毫:紫色兔毛做的筆。
  3. 一夢:傳說江淹曾在冶亭夢見有人向他索回五彩筆,從此文思枯竭。
  4. 蕭山:地名,今屬浙江。翠微:青翠草木掩映下的山腰幽深處。
  5. 珠璣:珍貴的寶珠玉石。璣,不圓的珠子。在此喻文字的華美。
  6. 班超:東漢時期軍事家、外交家。曾因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毅然投筆從戎,自願出征匈奴、西域,獲得大勝。
  7. 毛錐:指毛筆。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紫霜的筆毫上寫出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萬世的虛名榮耀,一夢之間如同又回到本初。失去了有什麼可愁怨的,得到了又有什麼值得歡喜的,糾結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夕陽下的蕭山清幽深遠,小橋邊的古剎衰敗荒頹,只剩下斷石殘碑。辭藻華美、筆墨清醇使人陶醉,比起投筆從戎的東漢英雄班超來又怎樣呢?

創作背景

元代時,由於統治者重武輕文,文人的地位遠不如從前。徐再思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內心對此當然有著不同常人的怨憤。他滿腹的牢騷和不滿都是因為雖心懷抱負,又有才華,卻始終不能得到朝廷重用,一展凌雲之志,因此在遊覽江淹寺時創作了此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徐再思的這首小令,借詠嘆江淹的身世,感嘆文章無用,不如棄文從武。在平緩的語句中,隱寓著深沉的喟嘆。
首三句是說,江淹以生花妙筆,作詩撰文,品評古往今來的是非曲直,不過博得個萬古虛名,當他在禪靈寺江畔和冶亭的夢裡,才明白滿腹珠璣,原是假借的身外之物,一旦奉還,頃刻才盡。這似乎是感嘆文人聰明才學的不可憑藉,但深一層,更是感嘆文人憑藉文章博取虛名,猶如夢幻泡影。因此,接下來三句,“失又何愁,得之何喜,悶也何為”,即就江淹得錦失錦、得筆還筆的故事發揮,說明這種“虛名”的得與失,無需喜,無需愁,更不必要鬱悶於懷。這三句其實也包含了深深的無奈,作者表面說文人的才學所博取的都是虛名,其實卻滿含牢騷,文人並不是沒有才華,也不是缺乏抱負,只是沒有機會實現,虛名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七八句筆鋒一轉,描寫眼前所見之景,在形象的對比中含蘊著作家深邃的思考和感受。作者眼見夕陽沐浴下的蕭山輕淡青蔥,從古至今,幾無變化,而小橋邊的古寺卻衰敗頹塌。江山依舊,人事皆非,時光流逝,虛名早就被淹沒在了漫長的時光里。
徐再思才華橫溢,卻不被重用,屈居低位,無法像前朝文人那樣憑藉自己的才學去實現心中的抱負。因此,他對文章無用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小令的最後四句即以賦的手法說出:即使文採過人,還不如像班超那樣,“投卻毛錐”,建功立業。
這支曲子,借題發揮,既含蘊深邃,又直截明快,道出了一代文人的共同苦衷和牢騷。全曲首尾都提到了筆,同是說筆,一為褒詞,一為貶語,表達了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失又何愁”三句,分別嵌入“又”“之”“也”三個虛詞,顯得活潑靈動。

名家點評

重慶三峽學院副教授宦書亮:此曲借詠江淹,抒發文章無用、不如投筆從戎。全曲以紫霜毫起,以毛錐結,首尾貫通,寄寓了徐再思的身世之嘆,同時說明了元代文人失意與苦悶的心態。(《元曲名篇賞析》)

作者簡介

徐再思(生卒年不詳),字德可,嘉興(今屬浙江)人。與張可久、餞霖同時。為人聰敏。曾當過嘉興路吏。元代後期的散曲家,好吃甜食,故號“甜齋”。與自號“酸齋”的貫雲石齊名,後人輯其兩人散曲為《酸甜樂府》。今存小令103首。內容多寫閨閣之情和悠閒生活,風格清新秀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