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蟾宮曲·正春風楊柳依依
- 作品別名:【雙調】蟾宮曲·旅況
- 出處:《全元散曲》
- 作者:阿魯威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蟾宮曲
正春風楊柳依依,聽徹陽關,分袂東西。看取樽前,留人燕語,送客花飛。謾勞動空心子規,一聲聲猶勸人歸。後夜相思,明月煙波,一舸鴟夷。
注釋譯文
- 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蟾宮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北曲入雙調。
- 聽徹:聽罷,聽完。陽關:指《陽關曲》。
- 分袂:分手,離別。
- 子規:即杜鵑鳥,其啼聲似雲“不如歸去”。
- 舸:小船。鴟夷:皮製用以盛酒的口袋,此指酒。
作品鑑賞
這支小令,《樂府群珠》題作《旅況》,細讀其內容,應該屬留別之作。借告別友人,抒寫自己有志歸隱的情懷。
全曲可分四層。第一層三句,首句襲用《詩經·採薇》的成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點明時間是在春天。二、三句交代在《陽關》曲聲中“分袂”,是說氣氛。“陽關”即《陽關三疊》,是根據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改編的樂曲,唐、宋以來一直是送別的名曲。“分袂”就是分手、分別。“採薇”和“陽關”都是古代詠唱離情的名篇,曲子開頭三句,借用古詩名篇中人所熟知的語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別情依依的畫面。
第二層三句,寫別時之景。酒宴之前,燕子呢喃,聲聲留人;花絮飄飛,片片惜別。這就進一步渲染了第一層的依依不捨之情。此情此景,為後面的主題做了濃墨重彩的鋪墊。
第三層兩句,把前面的氣氛一筆推開,一個“謾”字,一個“猶”字,著筆凝重,寫盡了去志的堅定。兩句的意思是:白白地偏勞了子規鳥,在寂寞的山林中還在聲聲呼喚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第四層三句,揭示主題,但真正點明題旨的,只有“鴟夷”二字。“鴟夷”即鴟夷子皮,為范蠡的別號。范蠡輔佐勾踐滅吳之後,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因而浮海而去,改名鴟夷子皮,省稱鴟夷子。“鴟夷”就成了逃避險惡官場、功成身退的代稱。阿魯威終其生也未去當隱士,這支曲只不過表現了他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罷了。
作者簡介
阿魯威(生卒年不詳),字叔重(一作叔仲),號東泉,人或稱之為魯東泉,蒙古族人。至治年間任南劍太守(延平江路總管),泰定年間任經筵官、參知政事,曾譯《世祖聖訓》、《資治通鑑》等為泰定帝講說。能詩善曲,朱權《太和正音譜》評論其詞“如鶴唳青霄”。今存小令十九首,情感深沉質樸,格調曠達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