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鰈

蟲鰈

蟲鰈(學名:Eopsetta grigorjewi)是鰈科蟲鰈屬魚類。體長橢圓形,很側扁,中央稍前體最高;尾柄短高;頭高大於頭長;吻鈍短,背緣中部微凸;兩眼位頭右側;眼間隔窄,微凸;右側前後鼻孔很近;前鼻孔短管狀;左鼻孔位上眼前方吻左側;上頜達下眼中央下方。前鰓蓋骨後緣游離。鰓孔大達側線附近。肛門位臀鰭基稍前偏左側。生殖孔位肛門後緣偏右側。鱗長卵圓形,稍小;頭體右側為櫛鱗,左為圓鱗。背鰭始於上眼約前1/4的偏頭左側,臀鰭約始於胸鰭基後端下方,右胸鰭上鄰側中線,左胸鰭近圓形,尾鰭後端雙截形或圓形。頭體右側談褐色,散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暗褐色環紋;鰭灰黃色,奇鰭有黑褐色斑點。左側體白色,鰭淡黃色。

為太平洋西北底層中大型冷溫性海魚。以烏賊及蟳等為食。冬末春初(3月)在北緯34°-35°,東經約122°-123°20',水深50-60米,底層水溫8-9℃,底質為細粉沙和粉沙質粘土軟泥海區有越冬魚群。6-7月在渤海南部有零星索餌魚群。秋末(11月)自黃海北部向南部逐漸移動。分布於中國台灣以北到河北、遼寧諸海區;北達朝鮮半島及日本。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背鰭87-93;臀鰭69-74;胸鰭(右)11;腹鰭ii-4;尾鰭18-19,側線鱗88-98;鰓耙6-7+16-18,椎骨11+32個。
體長為體高2.3-2.8倍,為頭長3.8-4.3倍。頭長為吻長5.3-6.4倍,為眼徑3.7-4.9倍,為眼間隔13.8-19.7倍,為右上頜長2.5-2.9倍,為最長背鰭條2.4-2.8倍,為右胸鰭長1.9-2.1倍,為右腹鰭條長3.4-4.2倍,為尾鰭長1.3-1.5倍,為尾柄長3-4.4倍;尾柄高為尾柄長1.1-1.7倍。
體長橢圓形,很側扁,中央稍前體最高,體高為體寬4.7-5.5倍。尾柄短高。頭高大於頭長,背緣在上眼前上方有一淺凹刻。吻鈍短,背緣中部微凸。兩眼位頭右側,位置前後近似或上眼微較後。眼間隔窄,微凸。右側前後鼻孔很近,位下眼上緣正前方吻側;前鼻孔短管狀,前後緣各有一皮突起,後突起較長。左鼻孔位上眼前方吻左側。口前位,中等大,左右對稱。上頜達下眼中央下方。下頜聯合下方有一突起,後端約達瞳孔後緣下方。舌游離,窄長。上頜尖牙2行,外行牙較大且前端有大犬牙;下頜牙一行。前鰓蓋骨後緣游離。鰓孔大達側線附近。鰓蓋膜互連。鰓耙細長,較鰓絲短,內緣有小刺。鰓峽後端路不達下眼後緣。肛門位臀鰭基稍前偏左側。生殖孔位肛門後緣偏右側。
鱗長卵圓形,稍小;頭體右側為櫛鱗,左為圓鱗,上下唇、下頜與上眼前上方附近無鱗。左右側線發達,在胸鰭上方呈淺弧狀,在頭部有下眼下枝及顳上枝。
背鰭始於上眼約前1/4的偏頭左側,約第45-53鰭條最長,後端4-8鰭條分枝。臀鰭約始於胸鰭基後端下方,形似背鰭。第一間脈棘微突出或不突出。右胸鰭上鄰側中線,小刀狀,中部6-7鰭條分枝,第3-4鰭條最長;左胸鰭近圓形,長約等右胸鰭3/4,兩腹鰭基短,近似對稱,位胸鰭前下方,距鰓峽較距臀鰭遠;第2-3鰭條最長,約達第3臀鰭條基;後3鰭條分枝。尾鰭後端雙截形或圓形,中部15鰭條分枝。
頭體右側談褐色,散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暗褐色環紋,最大環紋不大於眼徑,體中部上下3對最大;鰭灰黃色,奇鰭有黑褐色斑點。左側體白色,鰭淡黃色。
胃粗大弧狀,幽門盲囊4個。腸長約等體長1/3,有1.5個環彎。左肝長約為右肝2倍。卵巢長三角形,約達第21脈棘下端。腹腔膜右側黑褐色,左白色。第1-4髓棘扁板狀。第一脈棘粗大,連粗大弧狀的第一間脈棘。尾桿骨與第2-3尾下骨(5片)及第4-5尾下骨(6片)癒合。第6尾下骨與尾髓骨及尾上骨癒合。第一尾下骨亦3片。尾舌骨鈍鉤狀,軸較鉤路長。上咽牙細尖,2行。下咽牙細尖,2-3行。

生活習性

為太平洋西北底層中大型冷溫性海魚。以烏賊等為食。冬末春初(3月)在北緯34°-35°,東經約122°-123°20',水深50-60米,底層水溫8-9℃,底質為細粉沙和粉沙質粘土軟泥海區有越冬魚群。6-7月在渤海南部有零星索餌魚群。秋末(11月)自黃海北部向南部逐漸移動。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以北到河北、遼寧諸海區;北達朝鮮半島及日本(北海道)。

繁殖方式

在黃渤海2-3月為產卵期,解剖中國青島體長292毫米標本卵巢為Ⅳ期,最大卵徑0.425毫米。據文獻記載,成熟卵卵徑1.032-1.067毫米,無油球,水溫12.5-13℃時,約100小時後孵化,剛孵出仔魚全長2.8-3毫米,肛門位卵黃之後約體的中央。孵化3日後口張開,10日後卵黃耗盡。

主要價值

為底拖網兼捕的小型魚類,產量較低,但肉質甚佳,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家庭鮮食,大者紅燒、小者油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