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定義,相關,蟲霉類,子囊菌類,擔子菌類,半知菌類,防治蟲生真菌,
定義
能侵入昆蟲體內寄生、使昆蟲發病致死的真菌稱為昆蟲病原真菌(或蟲生真菌)(entomophagousfungus)。昆蟲病原真菌是最大的昆蟲病原微生物類群,共有800種以上,寄主範圍廣泛。用實驗手段證明昆蟲由微生物感染致病,就是從病原真菌開始的。
很早就為人所知道的Cordyceps sobo-lifera(冬蟲夏草之一,與一股所稱之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同屬)和棒束孢屬(Isaria)等冬蟲夏草的子囊菌綱和半知菌綱,以及常粘附在甲蟲類體表營寄生生活的子囊菌綱的小蟲囊目(Laboulbenial-es),寄生於蠅類等的接合菌綱的蟲霉目(Entomop-hthorales)等。另外,在寄生於家蠶幼蟲上的蟲生菌類方面,對半知菌綱的白僵菌(Beauveria)等幾種蟲生真菌,也都曾進行過詳細的研究。
相關
中國茶園蟲生真菌名錄及地理分布
中國茶區遼闊,種茶歷史悠久,栽培和管理模式各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茶園生態系統。在這些複雜的生態系中,昆蟲種類繁多,蟲生真菌也較豐富。該類真菌是重要的害蟲生防資源,少數種類還有藥用價值,茲匯報近年來經調查、研究已確定的種類。
蟲霉類
(1)根蟲瘟霉(Zoophthora radican) 原名圓孢蟲疫霉。寄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幼蟲,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 vitis)若、成蟲。分布:廣東省徐聞,雲南省西雙版納,安徽省宣郎廣茶區。
(2)弗氏新接霉 (Neozygites fresenii) 寄主:茶蚜 (Toxoptera aurantii)。分布:海南省南海農場,安徽省宣郎廣茶區。
(3)蟲霉 (Entomophthora sp.) 寄主:茶鹿子蛾 (Amata germana)。分布:貴州省湄潭。
(4)蝗噬蟲霉(Entomophaga grylli) 寄主:茶園中幾種斑腿蝗。分布:浙江省杭州。
子囊菌類
(5)蛹蟲草(Cordyceps militaris) 寄主:褐刺蛾 (Thosea postornata)、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分布:貴州省湄潭,安徽省宣州。
(6)古尼蟲草(Cordyceps gunnii) 寄主:一種蝙蝠蛾幼蟲。分布:貴州省都勻。
(7)霍克斯蟲草(Cordyceps hawkesii) 寄主:一種蝙蝠蛾幼蟲。分布:貴州省。
(8)棕櫚亞肉座菌(Hypocrella palmae) 寄主:角蠟蚧(Coroplastes pseudocoriferus)。分布:四川省苗溪。
(9)蚧生叢赤殼菌(Nectria flammea) 寄主:茶牡蠣蚧(Lepidosaphes ume)、椰圓蚧(Aspidiotus dustructor)、常春藤蚧(Aspidiotus hederae)和蛇眼蚧(Pseudacnida paeoniae)等若蟲、成蟲和蛹。分布:四川省苗溪。
(10)粉被蟲草(Cordyceps fruinosa) 寄主:褐刺蛾、茶刺蛾幼蟲。分布:貴州省湄潭。
(11)燦球赤殼(Sphaerostilbe sp.) 寄生:茶牡蠣蚧。分布:貴州省。
擔子菌類
(12)茶隔擔耳(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 寄主:茶樹上多種介蟲。分布:安徽省祁門,雲南西雙版納等。
半知菌類
(13)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寄主:假眼小綠葉蟬若、成蟲,茶小捲葉蛾(Adoxophyes orana)和茶捲葉蛾(Homona coffearia)幼蟲,螳螂等。分布:全國茶區。
(14)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寄主:一種蝙蝠蛾幼蟲,一種蟬。分布:貴州省,安徽省寧國。
(15)柱孢綠僵菌(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e) 寄主:一種蝙蝠蛾幼蟲。分布:貴州省。
(16)粉被馬利安霉(Mariannaea pruinosa) 寄主:褐刺蛾、茶刺蛾幼蟲。分布:貴州省。
(17)古尼擬青黴(Paecilomyces gunnii) 寄主:一種蝙蝠蛾幼蟲。分布:貴州省。
(18)環鏈擬青黴(Paecilomyces cateniannulatus) 寄主:茶捲葉蛾、茶小捲葉蛾和一種鞘翅目成蟲。分布:貴州省湄潭,安徽省績溪。
(19)斜鏈擬青黴(Paecilomyces cateniobliquus) 寄主:茶捲葉蛾、茶小捲葉蛾。分布:貴州省湄潭。
(20)粉質擬青黴(Paecilomyces farinosus) 寄主:褐刺蛾幼蟲和蛹、茶刺蛾蛹。分布:貴州省湄潭。
(21)細腳擬青黴(Paecilomyces tenuipes) 寄主:茶刺蛾幼蟲。分布:貴州省湄潭,安徽省宣郎廣茶區。
(22)擬青黴(Paecilomyces sp.) 寄主:茶尺蠖。分布:安徽省宣郎廣茶區,浙江省長興。
(23)萊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 寄主:
一種夜蛾科幼蟲。分布:安徽省南陵。
(24)蠟蚧輪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寄主:茶小捲葉蛾、茶刺蛾、角蠟蚧和一種鱗翅目昆蟲的蛹。分布:貴州省湄潭等地,雲南省西雙版納。
(25)串珠鐮孢(Fusarium moniliforme) 寄主:茶尺蠖幼蟲。分布:浙江省餘杭。
防治蟲生真菌
陳旉 (1149-1189) 《農書》記載了蠶的黑僵、白僵和紅僵病。
李時珍 (1518-1593)《本草綱目》(1578) 記載了冬蟲夏草、蟬茸和僵蠶的藥性。
1834年,Agostino Bassi(被譽為昆蟲病理學之父)實驗證明白僵菌使家蠶發生白僵病,標誌著人們對昆蟲疾病的認識,也奠定了昆蟲病理學的基礎,之後又證明除家蠶外其他昆蟲對球孢白僵菌也敏感。系統地利用昆蟲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也以病原真菌(蟲生真菌)最早。
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Ilya Ilich Metchnikov) (1845—1916)在1873年試驗用金龜子綠僵菌防治麥田的奧地利金龜子——害蟲微生物防治的首次嘗試。之後在啤酒篩上大量生產金龜子綠僵菌,提出孢子、僵蟲以及僵蟲周圍的土壤都可用於生物防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少科學工作者對於套用真菌防治害蟲先後利用各種真菌對不同害蟲種類進行防治試驗,其中不少取得了可喜成績, 中國在50年代後期及60年代,套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蟲,松毛蟲及玉米螟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20 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自然因素對害蟲種群調節的研究逐漸深入,而真菌對蟲體引起的流行病在一定場合下能起顯著的作用(球孢白僵菌,金龜子綠韁菌等),許多國家競相開展了昆蟲病原真菌的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