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桉

融合桉

融合桉(學名:Eucalyptus conferruminata D.J.Carr & S.G.M.Carr)是桃金孃科、桉屬植物。樹高可達8米。樹皮通體光滑,灰棕色至灰色。幼葉星狀有毛。成葉橢圓形到披針形,具細尖;葉片長4.5-8厘米,寬1.1-2.2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19-35朵;花序梗扁平,下彎,長25-40毫米。花蕾角形,基部擴大。蒴果融合成球形,長2-5厘米,寬4-7厘米;花盤狹窄,上升;果瓣3,強烈外露。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美國(加利福尼亞)、加那利群島等地有引種種植。生長在起伏的地形和斜坡上由花崗岩衍生的薄土壤上,通常在花崗岩露頭和山丘下方。

該物種可作為觀賞植物、防風植物或侵蝕控制植物進行商業銷售。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來說具有多種用途和意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下級分類,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生態問題,

植物學史

1981年,植物學家丹尼斯·約翰·卡爾(Denis John Carr)和斯特拉·格雷斯·梅西·卡爾(Stella Grace Maisie Carr)首次對該物種進行了正式描述,該描述發表在《澳大利亞植物學雜誌》上。1970年,亞歷克斯·喬治(AlexGeorge)在中荒山(Middle Mount Barren)採集了該類型標本。特定的種加詞conferruminata,來自拉丁語conferruminatus,意思是“融合”,指融合的花蕾和果實。

形態特徵

樹高可達8米。樹皮通體光滑,灰棕色至灰色。幼葉星狀有毛。成葉橢圓形到披針形,具細尖;葉片長4.5-8厘米,寬1.1-2.2厘米;側脈在20°–30°;距邊緣2毫米的邊緣內靜脈;葉柄扁平,長5-8毫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19-35朵;花序梗扁平,下彎,長25-40毫米。花蕾角形,基部擴大;帽狀體角狀,長30-35毫米,寬8-13毫米。蒴果融合成球形,長2-5厘米,寬4-7厘米;花盤狹窄,上升;果瓣3,強烈外露。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美國(加利福尼亞)、加那利群島等地有引種種植。生長在起伏的地形和斜坡上由花崗岩衍生的薄土壤上,通常在花崗岩露頭和山丘下方。耐受乾旱,中度霜凍,可以在包括淹水的土壤在內的各種土壤類型中生長。
融合桉
融合桉原產地

栽培技術

融合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