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聞(第二版)

融合新聞(第二版)

《 融合新聞(第二版)》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融合新聞(第二版)
  • 作者:劉冰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2571193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融合新聞》對融合新聞理論與業務進行了系統研究,論述了融合新聞流程及職業主體配備、新聞價值屬性的變化、融合新聞報導原則等問題,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介素材的採集與呈現、融合新聞報導中搜尋引擎最佳化與超連結的運用、用戶互動與用戶創造內容進行了系統闡釋,對報導的融合與專題的融合等融合新聞呈現的問題做了集中探索。《融合新聞》適合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師生、新聞工作者以及對網際網路新聞研究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目錄

第一章 融合研究的進路 1
一、簡要發展背景 1
(一)媒介融合探索肇始於美國 1
(二)報業拐點與中國網路發展 2
(三)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 3
二、融合概念溯源 5
(一)早期預言 5
(二)後續界定 6
三、國內研究進程 7
(一)融合新聞研究檢索數據 7
(二)媒介融合研究成果推進 10
四、融合新聞研究成果 11
(一)論文部分 12
(二)著作部分 13
五、反對融合的聲音 14
第二章 理解融合新聞 18
一、概念界定及特徵分析 18
(一)多媒體化呈現新聞信息 19
(二)媒介元素運用具有交融性 20
(三)注重互動、服務和用戶體驗 21
二、與舊媒體新聞的區別 22
三、採用融合新聞的原因 24
四、選用適宜的媒介元素 26
五、面向未來的融合新聞 30
第三章 融合新聞流程 35
一、一個循環的過程 36
(一)持久循環過程 36
(二)網際網路的勝利 37
(三)流程再造的大勢 37
二、傳播主體的融合 38
(一)全員轉型 38
(二)平等主體 39
(三)互動即創造 39
(四)新角色配置 40
三、融合新聞的採集 41
(一)多媒介素材採集 41
(二)採訪仍是基本功 41
(三)網際網路信息的採集 42
四、合與分的統一體 42
(一)細分產品的整合 43
(二)細分新聞的網際網路烙印 43
(三)合與分共生共榮 43
(四)融合與細分的補益 44
第四章 職業主體配備 45
一、全能的背包記者 45
(一)背包記者的含義 45
(二)工作價值的突出表現 47
(三)任務情況與報導類別 48
二、背包記者的局限 50
三、超級團隊的規模 51
(一)小團隊與大團隊 51
(二)成員數量的控制 52
(三)小團隊運作案例 52
四、團隊成員的選擇 54
第五章 重識新聞價值 56
一、時新性極致化發展,呼喚報導新思維 57
二、重要性內涵拓展,關注用戶微觀需求 58
三、接近性超越傳統理解,全面貼近用戶 60
(一)遠距離未必不接近 61
(二)地域接近性更加精準 61
(三)接近性對於新聞搜尋的意義 61
(四)觸碰用戶內心世界,實現無縫對接 62
四、顯著性有所突破,關注度成衡量指標 62
五、趣味性地位提高,愉悅體驗成為關鍵 64
第六章 融合報導原則 66
一、真實:新技術影響與逼真再現 67
(一)新技術環境下的老話題 67
(二)造假出現媒介融合特徵 68
(三)從信息操縱到深度偽造 69
(四)新技術逼真再現的優勢 70
二、客觀:人的努力與技術的優勢 71
(一)融媒時代客觀原則凸顯珍貴 71
(二)自媒體的繁華及規範重生 72
(三)從客觀理念到客觀方法 73
(四)融合新聞呈現的客觀性 74
三、公正:從職業倫理到文明互動 75
(一)重視新聞倫理問題 76
(二)採集中的倫理規範 77
(三)設定文明互動規則 78
四、生動:融合新聞呈現引人入勝 78
(一)信息模式與故事模式的融合 79
(二)充分利用數字媒體先進技術 79
第七章 文字 81
一、文字的誕生與演化歷程 82
二、作為新媒介技術的文字 83
三、融合新聞呈現中的文字 85
(一)文字提高了溝通的效率 86
(二)文字帶給用戶更多主動 87
(三)文字具有更強的獨立性 87
(四)文字具有主導作用優勢 88
四、螢幕閱讀對文字的要求 88
五、與其他視覺元素的融合 91
(一)文字與圖片的融合 92
(二)文字與視頻的融合 92
(三)文字與特效圖像的融合 92
六、最廣泛的素材採集途徑 93
七、人工智慧代替人工生產 94
(一)新聞寫作機器人的能量 94
(二)從信息篩選到節目直播 96
(三)新聞機器人的持續演化 97
第八章 圖片 99
一、新聞照片 99
(一)數碼讓攝影變得簡單 100
(二)手機攝影的強勢發展 101
(三)全民攝影 104
(四)攝影畫面融合 105
(五)拒絕殘酷呈現 106
二、新聞圖表 106
(一)統計圖表 106
(二)新聞地圖 107
(三)新聞仿真圖 108
(四)複合圖表 109
三、新聞漫畫 113
四、圖片運用 115
(一)相關與相符 115
(二)不要濫發圖片 116
(三)允許的圖片處理操作 116
第九章 音視頻 119
一、音頻 120
(一)音頻的特性認知 120
(二)音頻頗具親密感 121
(三)音頻用於融合新聞 121
(四)音頻的採集 123
二、視頻 125
(一)形象與融合優勢 125
(二)視頻的採集 126
(三)網狀的眼睛 128
三、距離與角度 129
四、短音頻、短視頻的好處 131
五、音視頻 UGC 132
六、短視頻與直播 133
(一)短視頻運營 134
(二)視頻直播熱潮 135
(三)問政直播的威力 136
第十章 搜尋引擎最佳化 138
一、引論:倡導、分類與疑問 138
(一)加強搜尋引擎最佳化的倡導 138
(二)核心關鍵字和長尾關鍵字 139
(三)搜尋引擎最佳化的相關疑問 140
二、SEO 及關鍵字運用的價值 140
(一)SEO 有效促進融合新聞的傳播 141
(二)關鍵字意味著用戶對新聞的關注 142
(三)關鍵字是報導策劃的重要參考指標 142
三、關鍵字確立的原則與策略 143
(一)遵循誠實、具體和有效原則 144
(二)注意新聞的個性化要求 144
四、藉助網路工具確立關鍵字 145
(一)事先問自己一些問題 145
(二)運用網路工具蒐集關鍵字指標數據 146
(三)參照網路工具提供的數據,確立合適的關鍵字 147
五、新聞關鍵字的分布與運用 149
(一)關鍵字的分布:金字塔結構 150
(二)關鍵字在新聞頁面中的具體運用 150
六、新聞關鍵字的使用注意事項 152
(一)適度運用,掌握分寸 153
(二)反對“偽原創” 153
(三)不要拘泥於關鍵字的使用 153
第十一章 超連結 155
一、如何看待超連結的價值 155
(一)超連結具有參考文獻功能 155
(二)超連結讓新聞報導在時空中穿梭 156
(三)超連結改變了新聞敘事方式 156
二、怎樣運用超連結157
(一)超連結的方式 157
(二)設定關鍵字搜尋連結 158
(三)更加廣泛的搜尋連結 158
(四)提防死連結 159
三、基於 SEO 策略的連結技術 159
(一)高度重視內部連結 160
(二)積極尋求外部連結 160
四、能否連結到別的網站 161
五、展示關鍵字新聞連結條目 163
第十二章 互動 165
一、互動的效用 166
(一)互動是高關注度新聞的標誌 166
(二)互動將用戶納入生產體系 167
(三)互動有利於提升訪問流量 169
二、將用戶創造內容融入新聞生產 170
三、網上調查與表情反饋的設計 174
四、遊戲與新聞的融合 176
五、社會化資源利用與及時反饋 178
(一)社會化資源利用 178
(二)及時反饋的必要性 180
六、使用二維碼:聯結與延伸 180
第十三章 社交分享 182
一、社交分享是人的天性 182
二、評價新聞的重要指標 183
三、網路分享代碼的生成 185
四、留下新聞工作者的痕跡 187
五、社交媒體最佳化促進分享 188
(一)創造分享性內容 190
(二)讓分享更容易 190
(三)獎勵參與 191
(四)主動分享 191
(五)鼓勵混搭 192
第十四章 社交媒體 194
一、社交媒體的使用195
(一)社交媒體賬號 195
(二)內容發布與傳播 196
(三)互動與社交 197
(四)互動的新嘗試 198
二、微信寫作與編排199
(一)新媒體標題 199
(二)快節奏表達 202
(三)增強親和力 202
(四)公眾號的編排 203
三、微信朋友圈發布204
(一)格式 205
(二)配圖片 205
(三)字數限制 205
(四)推介有訣竅 206
四、社交媒體裡的新聞變化 206
(一)從新聞生產到知識生產 206
(二)對時間問題的處理 208
(三)轉型發展的啟示 208
第十五章 融合新聞呈現 210
一、亮點前置 210
二、分層報導 212
三、板塊組合 214
四、新聞策展 215
第十六章 報導的融合 218
一、新聞元素的組合218
(一)媒介元素的組合 218
(二)呈現形式的探索 220
(三)與評論的組合 223
二、基本的操作措施225
(一)內容類別與添加方式 225
(二)案例解析 226
三、報導融合的操作229
第十七章 專題的融合 231
一、專題融合的特徵231
二、選題判斷與策劃232
(一)選題判斷 232
(二)整體策劃 233
三、專題融合的實施235
(一)確定名稱 235
(二)架構設計 235
(三)添加與維護 236
四、編輯含量的提升237
五、專題融合案例 238
第十八章 融合新聞教育 243
一、專業設定及跨學科培養 244
(一)專業設定 244
(二)跨學科培養 246
(三)因材施教 247
(四)以我為主 248
二、新聞倫理培養與教育 248
(一)將倫理教育擴展到非職業群體 249
(二)注重新聞傳播倫理的普適性 250
三、作為職業教育的新聞教育 251
(一)如何看待轉型職業教育 251
(二)務實的教育觀:重視業務課程 253
(三)實踐能力與理論能力的融合培養 253
四、需要強調的研究方法 254
(一)實踐體驗 255
(二)文獻研讀 256
(三)案例研究 256
參考文獻 258
後記 267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