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須草

蝦須草

蝦須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蝦須草Sheareria nana S.Moore的全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瘡瘍腫毒,水腫,風熱頭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蝦須草
  • 別稱:綠綠草、草麻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蝦須草屬
  • :蝦須草
  •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 採集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主治

用於瘡瘍腫毒,水腫,風熱頭痛。

相關配伍

1、治無名腫毒:綠綠草、野菊花枝葉各30g。煨水服,每日3次。另取藥渣搗絨,敷患處。
2、治水腫:綠綠草60g。煨水服。
3、治風熱頭痛:綠綠草15g。煨水服。(1-3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蝦須草又名:沙小菊。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莖直立,自下部起分枝,下部徑2-3mm,綠色或稍帶紫色,有縱棱,無毛或稍被軟柔毛。葉稀疏,無柄;葉片線形或倒披針形,長1-3cm,寬1-4mm,先端尖,全緣,中脈明顯,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上部葉小,鱗片狀。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直徑2-4mm,有長3-5mm的花序梗;總苞片2層,4-5個,寬卵形,長約2mm,稍被細毛,外層較內層小;花托平,無托片;花少數;雌花舌狀,白色或有時淡紅色;舌片寬卵狀長圓形,長約1.5mm,寬約1mm,近全緣或先端具5鈍齒;兩性花筒狀,先端有5齒裂;花葯長橢圓形,先端有近三角形附片。瘦果,長橢圓形,長3.5-4mm,褐色,具3條翅棱,翅緣有細齒,無冠毛。花、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田邊、湖邊草地或河邊草地與沙灘上。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本品長15-40cm,莖圓柱形,下部直徑2-3mm,多分枝,綠色或有時帶紫色,無毛或稍被細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葉互生,稀疏,線形或倒披針形,長1-3cm,寬3-4mm,先端尖,基部狹,全緣,無柄,灰綠色。莖、枝頂部生頭狀花序;少花;總苞片2層,外層苞片闊卵性,內層苞片稍大;雌花舌狀,白色,兩性花筒狀,長1.5-2mm。瘦果長橢圓形,褐色,具3條翅棱。氣微,味苦。以枝葉多,完整,色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疏風。主治水腫,無名腫毒,風熱頭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