蝟菊,中藥名。為菊科蝟菊屬植物蝟菊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 (Trautv.) Kitag. Et Kitam.[Olgaea lomonosowii(Trautv.)Iljin]的全草。植物蝟菊,分布於我國吉林、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及山西。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瘡癰腫毒,瘰癧,吐血,衄血,子宮功能性出血,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蝟菊
- 別稱:大薊(山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蝟菊屬
- 種:蝟菊
- 分布區域:我國吉林、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及山西
- 採收時間:春、夏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入心、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瘡癰腫毒,瘰癧,吐血,衄血,子宮功能性出血,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功能性子宮出血,蝟菊15g,水煎服。或配方。(《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直徑約至1cm,表面灰褐色,有縱棱,被白色綿毛,髓部白色。葉皺縮破碎,完整者矩圓狀披針形,羽裂或齒裂,邊緣有小刺尖,基部狹成柄,莖生葉漸小,基部向莖下延成翼,上面灰褐色,無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總苞廣卵形,直徑2-4cm,總苞片多層,針刺狀,冠毛灰黃色或白色,刺毛狀,氣微,味淡。
形態特徵
蝟菊,別名蝟菊。為多年生草本,莖15-60cm。根直伸,直徑達2cm。莖單生,基部直徑達1cm,被棕褐色殘存的葉柄,殘存的葉柄並不作纖維狀撕裂,通常自基部或下部分枝,分枝伸長,開展或斜升,很少不分枝,全部莖枝有條棱,灰白色,被密厚絨毛或變稀毛。基生葉長橢圓形,長8-20cm,寬4-7cm,羽狀淺裂或深裂,向基部漸狹成長或短葉柄,柄基擴大;側裂片4-7對,半橢圓形、半長橢圓形、卵形、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頂裂片卵形或披針形或長卵形,全部裂片邊緣及頂端有淺褐色針刺,針刺長0.5-2cm;下部莖葉與基生葉同形並等樣分裂,向下漸狹成長或短翼柄;向上及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葉漸小,橢圓形、長橢圓形、披針形至長三角形,漸不裂,無葉柄,邊緣有斜三角形鋸齒,齒頂有長0.5-1.5cm的針刺或邊緣有針刺。莖葉全部沿莖下延成莖翼,莖翼狹窄,寬1-2cm,翼緣有稀疏針刺;全部葉質地薄,草紙,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無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絨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植株含少數或多數頭狀花序,但並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式排列,很少植株含1個頭狀花序而單生莖端的。總苞大,鐘狀或半球形,稍見灰白色,被稀疏的蛛絲毛,直徑5-7cm。總苞片多層,多數,不等長,向內層漸長,外層與中層線狀長三角形,最外層最短,長8cm,寬1cm,中層長達2.4cm,寬達2cm;內層與最內層與中外層同形,長3.5cm,寬2cm,外層被稠密的順向貼伏的微糙毛。全部苞片質地堅硬,頂端針刺狀長漸尖。小花紫色,花冠長3cm,檐部長1.8cm,均等5裂,裂片線形,長4cm。瘦4果楔狀倒卵形,長6cm,寬3-3.5cm,頂端截形,果緣邊緣淺波狀,基底著生面稍見偏斜。冠毛多層,褐色,向內層漸長,長達2cm,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糙毛狀,向頂端漸細,易脆折。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山坡、沙窩或河槽地,海拔850-2300m。
相關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主治瘡癰腫毒,瘰癧,各種出血。”
2、《全國中草藥彙編》:“破血行瘀,涼血止血。主治外傷出血,吐血,鼻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