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尾草

蜥尾草

蜥尾草(學名:Saururus cernuus L.)是三白草科三白草屬植物。多年生挺水或濕生草本。株高60-90厘米。地下具肉質根莖。莖直立,呈Z字形生長。葉互生,具長柄,長卵形或披針形。花序梗被毛,長3-8厘米;總狀花序與葉對生。蒴果直徑3-4毫米,具皺。花期5-7月。果期8-9月。

原產於北美洲西部及東亞。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於水族館之間養殖。中國各地水族館及生態園水域有栽培。蜥尾草喜光照充足的環境,疏陰之地亦能較好生長,其喜溫暖,耐低溫,在15-26℃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

該種植物多露地栽種,用於溪畔湖邊等水位變化不大之處的美化。也可盆栽觀賞,用來裝點庭院、陽台等日光充足之處。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基質,定植,管理,主要價值,物種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挺水或濕生草本。株高60-90厘米。地下具肉質根莖。莖直立,呈“Z”字形生長。葉互生,具長柄,長卵形或披針形,長5-16厘米,寬3-9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基部心形,深綠色;葉脈清晰,托葉著生在葉柄邊緣上。花序梗被毛,長3-8厘米;總狀花序與葉對生,長12-20厘米,直徑1厘米,先端下垂;小花白色,具微香;無總苞片;苞片小,貼生於花梗基部;雄蕊6-8,稀有退化為3枚,白色;子房上位。花絲與花葯等長;雌蕊由3-4心皮所組成,分離或基部合生,子房上位,每心皮有胚珠2-4顆,花柱4,離生,內向具柱頭面。蒴果直徑3-4毫米,具皺。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原產於北美洲西部及東亞。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於水族館之間養殖。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中國,在各地水族館及生態園水域有栽培。蜥尾草喜淺水之地,不耐乾旱。它喜光照充足的環境,疏陰之地亦能較好生長,其喜溫暖,耐低溫,在15-26℃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於5℃。

繁殖方法

該種植物以扦插法繁殖為主,多在每年4-8月進行。亦可採用分株法進行育苗。
蜥尾草蜥尾草

栽培技術

基質

地栽宜選用富含腐殖質的黏質壤土。盆養可使用由腐葉、河泥、園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質,它們的比例按體積計依次為0.5:1.5:2。

定植

地栽:蜥尾草種苗多在春季定植。應選擇土面平坦、避開風口的濱水之地。可按直徑約為30厘米、深度約為30厘米的尺寸挖穴,並施用少量磷礦粉作為基肥。然後保持適當間距種植,通常每穴放入成形小苗1株。先將其扶正,然後覆土壓實即可。
盆栽:蜥尾草種苗多在春季定植,最好提前3天給它們追肥一次。可以使用無排水孔的大型花盆作為容器。在操作時先墊好適量盆土,無需施用基肥,然後放入種苗,再填土略加按實,並留出至少6厘米的沿口。隨後往花盆中灌水,通常無需遮蔭,即可以讓植株接受日光照射。為了便於操作,可以先將栽培容器放到裝飾地點,否則等上了盆再去定位就會感到十分困難。

管理

蜥尾草對水質的要求不嚴,可在軟水至硬水中進行栽培,注意鹽度不宜過高。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8間,即呈微酸性至鹼性。其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生長旺盛階段每隔2-3周追肥一次即可。最好讓它每天接受4-5小時的散射日光。該種植物為多年生,其根系發達,不易老化。地栽者在不分株的情況下,連續種植不宜超過3年。盆栽者在不分株的情況下,成形植株連續栽種不宜超過2年應該定期分株育苗,進行更新,這樣才能保證蜥尾草有良好的長勢。

主要價值

該種植物多露地栽種,用於溪畔湖邊等水位變化不大之處的美化。也可盆栽觀賞,用來裝點庭院、陽台等日光充足之處。通常不適宜在水族箱中種植。
蜥尾草蜥尾草

物種危害

蜥尾草脫離水族館養殖後進入自然水域,可後生生長,適宜於水域生境條件後會繁殖増量,種群優勢突出,嚴重者改變水域生態環境,干擾水域物種多樣性。

防治方法

人工及生物防除:控制引種,勿將其殘株肆意丟棄予生產水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