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30年10月本村建立了縣內第二個中共黨支部--中共蜜蜂澗黨支部,黨支部書記於連江。 1940年4-7月本村共產黨員于海中受東海抗日第九大隊委託,回當地組織游擊隊,同敵人展開多次戰鬥。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共產黨員于海治被國民黨趙保原部抓去,受盡折磨,光榮犧牲。 1945年本村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0年本村于海水、於慶田、於叔蘭(女)、于海才、于海周、於叔芬(女)、於連科等人,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5年村投資修橋2座,挖吃水井2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村投資將穿村河改到村邊。 2000年全村吃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0公斤,總產3.6萬公斤。1980年,糧食畝產330公斤,總產1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20公斤,比1980年增加9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39公斤,總產7萬公斤。1984年以來,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櫻桃4公頃,板栗4公頃。
2000年,果品總收入達到2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21萬元,其中農業110萬元,畜牧養殖業10萬元,其它收入1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發展了汽車運輸等。2002年,運輸業從業人員2人,收入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9年,成立蜜蜂澗國小,時有學生20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人。
1980年,集體投資3000元,購置電視機1台,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糠菜半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0年,全村人均糧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收入6萬元,人均收入100元,解決了溫飽。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30輛,電話30部,彩電5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房屋90%是草房,排列混亂,街道不整齊。改革開放後,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有3戶安裝了鋁合金和塑鋼門窗,街道進行了整修。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8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0年10月,成立黨支部,為海陽縣第二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於連江。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連恩、於連四、鄒合貴、姜志英、于海雲、于海亭、於慶斌、于海芝、於慶仙、于海勝、於瑞堂、于海平、於瑞伍、於華義、於華敏、於慶茂。2002年,全村有黨員1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連效、於連平、於成福、於慶田、於連興、于海文、於瑞堂、于海勝、於彬、於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