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筆記》是中國當代作家蔣藍創作的隨筆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11月。
該書主要涉及成都平原以及周邊區域的歷史風物,從名物學、地名學角度出發,落地於物產、季候、飲食、服飾、建築、器用、方言,乃至風俗傳說。作者在利用、尊重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時,做了大量的田野實地考察與真相還原,進一步厘定了很多歷史人物的真相,廓清、梳理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2018年1月7日,該書被《華西都市報》評為“2017年度十大好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蜀地筆記
- 作者:蔣藍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隨筆散文集
- 字 數:290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1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蜀地筆記》的核心詞是“歷史人物”,是作者多年閱讀、考察大成都範圍內的歷史、人文關係,以展示區域內各種奇人、異人的人物傳記,內附部分古代配圖。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蜀檮杌外傳”大致可視為歷史記錄、歷史補遺;中編“蜀軫流轉”寫的是蜀地傳說中或現實里的動物或植物;下編“蜀中廣記別裁”沿用明代地誌《蜀中廣記》的名稱,“別裁”表明作者新的調查和寫作。
作品目錄
上編 蜀檮杌外傳 | 中編 蜀軫流轉 | 下編 蜀中廣記別裁 |
---|---|---|
歷史譜系中的“巴蜀定律” 想像之象:古蜀大象蹤跡 成都武擔山石頭記 巴蜀圖語:等待破解的遠古密碼 天府廣場石犀:彰顯秦漢成都城市文明 都江堰李冰石像:遙看江源文明 天府廣場漢碑:中國最早地方官學的物證 陀羅尼經咒:中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 大西政權的科舉考試 | 食火獸與火浣布 食虎獸多面像 瓦屋山甪端記 開明獸變像 望帝托杜鵑 豹與華南虎在四川的消匿史 巍巍自貢市,天然一寶地 成都的桐花鳳 鯉魚是仙人的坐騎 蜀地豐瑞花:去兮歸來記 蜀葵的蹤跡 蜀地銀杏軼事 作為植物的“蔣藍” 西南地區拐棗的流變史 天彭牡丹的蜀性 成都的榿樹 蜀漢南中與“救軍糧” 木中王者桂樹的陰面和陽面 從中國彩硯到芭茅草 燈草以及燈草客 天地感應與花鳥異事 花蕊夫人軼事與蜀地修辭 龜城之龜甲下落 蜀人嗜好香氣 蠶馬與蠶神 從文化口紅到抹嘴肉 | 今有蜀繡驚海內 龔扇的蟬翼 蒲江飛仙閣:西南絲路上的佛國 科甲巷傳奇 峨眉山筆記 鹽水女神、廩君及其變形記 燊海井的歷史經線 淮鹽巷、鹽分巷與異托邦 關於薛濤墓地 五峰山的拔節之聲 如何定位和命名蔣藍的寫作 後記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蜀地筆記》不是一個蜀人對本地文化之光輝燦爛的證明,也不是細枝末節的修補,它把看似具有連續性的“蜀地”視為一個假說,一個待商榷的問題,把前人和他者的言說變為探討的空間,用自己的觀察和書寫去挑戰主流的觀點,以此對有代表性的地方象徵進行解碼和再次編碼。“自適其適”的“筆記”在該書中被發揚成為具有獨立批判性的寫作立場。
藝術特色
蔣藍在寫作中常常窮盡書寫對象的各種材料類型,表現出較高的材料駕馭能力與窮究事理的熱情。在一篇文章里,除了引用史書材料、詩文,還穿插民間口頭敘事、考古出土的化石和器物的圖像等。如《蜀地筆記》里探討古史的“上編”,毎一篇章都運用了兩種或三種以上類型的材料。他試圖憑藉大象的化石、出土的古文字、李冰石像、漢碑等器物,去敘述一個與中原華夏文明既有糾葛、又相對獨立的“古蜀文明”——一個“逸出黃河文明一塊‘想像’的飛地”(《想像之象——古蜀與大象》)。
蔣藍善於在散文中加入學術性的探究,使文章在事理之上具有磅礴詩意。如《成都武擔山石頭記》一文中,蔣藍引用古人和今人(包括“洋人”)的史記和見聞,考辨古蜀開明王設立的武擔山及山上的石鏡傳說。然而在考證過程中,他不斷拋出對材料的分析、聯想,從該傳說系列引申出關於權力、愛情、死亡與永生的討論。在文中,蔣藍讓“歷史”承擔了文學的功能:傳說或真假難辨,但與武擔山相關石頭、石鏡在漢語書寫傳統中真實地延續這一“事實”,傳達著人們的某種永恆的和危險的渴望。
作品影響
2018年1月7日,《蜀地筆記》被《華西都市報》評為“2017年度十大好書”。
作品評價
“蔣藍兄是蜀人,對蜀地自有一份特別的稔熟和熱愛。《蜀地筆記》涉及大量蜀地風物,既有對古代掌故的嚴謹考據,又有用現代眼光對風物的重新厘定,文筆也好,堪稱“筆記的筆記”。通過風物,還可見顛沛的人生,弔詭的世道。”(學者、作家止庵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