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五銖

蜀五銖

東漢劉焉父子據蜀時始鑄,三國蜀漢劉備父子繼續鑄行。直徑約2.1厘米,重2.5克。錢文字畫肥,銅色發暗,以內外廓為最大特點,亦稱“內廓五銖”。另有形制較小、製作粗糙的小五銖,為蜀漢晚期或私鑄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蜀五銖
  • 解釋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 時期東漢
  • 始鑄者劉焉父子
  •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
  • 類型:古代錢幣
  • 別稱:內廓五銖
  • 國家:中國
詞語釋義,成色年代,史料記載,

詞語釋義

蜀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成色年代

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錢幣背面多有陰刻。

史料記載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五銖錢為漢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元狩五年,罷半兩,行五銖錢”。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迄隋鑄行不絕,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行“開元通寶”錢時,才廢除。歷經七百餘年,留下了大量版本、型制的五銖錢幣,蜀五銖就是其中之一。
蜀五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