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採集到一透明生物以及一隻30厘米長、直徑3厘米的粉紅色生物,隨船科學家尚不能確認它們是何種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蛟龍號採集到神秘未知生物
- 時間:2015年1月
- 國家:中國
“蛟龍號”介紹,最新成果,
“蛟龍號”介紹
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2014年12月18日,“蛟龍”號首次赴印度洋下潛。
2015年1月14日,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執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後一次下潛,隨後繼續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潛科考任務。
任務簡介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4日從福建福州起航奔赴西北太平洋開展科考任務。據航次現場指揮部介紹,與“蛟龍”號往年航次相比,本航次承擔任務多樣,潛水器攜帶新設備多,看點頗豐。
培養人才
“蛟龍”號本次在西太平洋的作業海域位於麥哲倫海山區中部的採薇海山富鈷結殼勘探區。潛水器將進行海上資源勘查、生物多樣性勘查和海洋生態環境的調查,履行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契約義務。
“深海大型裝備從研發到真正投入業務化運行需要一個過程,其中對人員的培訓必不可少。‘蛟龍’號往年的海試以研發人員為主參加,在試驗性套用航次中則以具體負責操作和維護的人員為主。”劉峰表示,要通過試驗性套用航次進一步培訓人員,完善潛水器作業規程,讓作業人員和維護人員進一步積累經驗,承擔起今後業務化運行的任務。
劉峰介紹說,國家海洋局2013年新招的六名潛航員學員本次也將參加航次任務,其中包括兩名女潛航員學員。但由於他們還未完成全面系統的理論與實際操作培訓,本航次中不會隨潛水器下潛。
小型纜控機器人“龍珠”首次亮相
據介紹,本航次中,許多與“蛟龍”號配套的新設備和作業工具都將亮相。包括國產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小型纜控機器人“龍珠”、新的海底取樣設備等。
“由‘蛟龍’號攜帶的小型纜控機器人‘龍珠’將首次亮相,它由‘蛟龍’號帶到海底釋放,由潛航員操作,實現對潛水器的海底拍攝、在海底特殊狹窄環境中開展作業等。”劉峰介紹說。
同時,“蛟龍”號已於6月29日完成了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測試試驗,分別測試了安裝在“向陽紅09”船底部的進口和國產兩套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其中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研製的系統是首次套用在“蛟龍”號上的國產超短基線定位系統。
此外,本航次還攜帶了多種海底取樣工作。“其中包括新研製的生物取樣設備,專門針對海底遊動能力較強、用機械手或常規設備難以獲取的生物研製,提高了獲取生物樣品的能力。”劉峰說。
最新成果
1月,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採集到一透明生物以及一隻30厘米長、直徑3厘米的粉紅色生物,隨船科學家尚不能確認它們是何種生物。
當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執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後一次下潛,這也是“蛟龍”號在這個航段的第9次下潛。這次下潛結束後,“蛟龍”號將搭乘母船靠泊模里西斯補給,隨後繼續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潛科考任務。
記者在“向陽紅09”船的實驗室看到,這個完全透明的生物樣品已經碎成了三塊,可以看到內臟。此外,還有一種小蛇一般的粉紅色生物,身體中間部分鼓起兩個氣泡。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海底到水面壓力變化引起的。
蛟龍”號採集到鎧甲蝦
1月,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在一低溫熱液區布放了硫化物生長儀和生物捕獲器等儀器。採集到形態、大小各異的熱液區鎧甲蝦共15隻。
隨船科學家表示,本次下潛對研究龍旂熱液區的熱液活動分布、低溫熱液區生物多樣性、熱液區長期環境觀測和微地形地貌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當日,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李向陽搭乘“蛟龍”號下潛。李向陽說,“蛟龍”號在7000米級海試成功後,正逐步變成深潛作業平台,搭載的作業工具越來越多。希望將來研發更多功能和更加高效的作業工具,發揮“蛟龍”號的最大價值。
當日的下潛是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套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的第9次下潛,也是本航段的最後一次下潛。“向陽紅09”船將駛往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預計24日再赴西南印度洋執行第三航段科考任務。
重要意義
“蛟龍”號下潛作業情況,揭示海洋奧秘,普及海洋知識,提升全民海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