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雕畫

蛋殼雕畫,2008年12月23日入選鎮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類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蛋殼雕畫
  • 類別:傳統美術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蛋殼雕畫源於戰國時期,管仲在《管子·侈靡》篇曰:“雕卵然後瀹之”,表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民間就有用色彩塗於蛋殼的工藝,它是民間古老的一種蛋俗文化,在神話故事中開天闢地的創世神——盤古就孕育在一個巨大的雞蛋中。工藝製作前,要先挑選表面潔白、光滑、無裂痕、形狀勻稱的禽蛋,用針管抽去蛋殼裡面的蛋黃和蛋清,再經過清洗、涼乾、堵洞、繪製草圖、雕刻、彩繪、題款、裝飾、包裝等工序,才算完工。
彩蛋工藝在我國雖然歷史悠久,但真正得以發展卻是在建國以後,製作技藝也日臻完美,從繪畫到雕刻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花色品種也與日俱增。特別是在鄉村,有民間生育習俗中的生子“送喜蛋”的習俗,也是由得子人家把蛋染成紅色,或者勾畫剪貼上花紋,送與親友和鄰里分享。因此蛋殼雕畫是民間作為婚嫁、生兒育女、壽辰喜慶特別珍貴的禮品,是鄉村由來已久的一種民風。

文化特徵

蛋雕的技法工藝十分精細,用力稍有不慎,蛋殼即會破裂,因此必須要一絲不苟,沉著謹慎。其工藝含有微雕、浮雕(陽雕)、線雕(陰雕)、鏤空、透雕、立體創作等傳統雕刻手法。畫面氣韻生動,布局精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